[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5849.3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9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谢锦官;谢吉祥;谢碧风;刁承民;谢碧松;赵根社;王康;展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18 | 分类号: | B21B1/18;B21B45/02;B21B37/74;B21B27/02;B21B4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21 | 代理人: | 刘永会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切分 热轧 钢筋 分级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加热炉加热;连续轧制;K1大压下轧制;轧后增设控冷装置;轧件冷却。该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取消中轧后控冷工艺改为终轧后分级控冷工艺,保证切分前轧件温度均匀,降低切分线差,提高产品精度,通条重量偏差差值控制在±0.5%范围以内,保证产品出厂合格率100%,且采用分级控冷工艺有效避免了冷却段过于集中冷却,导致钢材内外冷却不均匀温差大,表面出现淬回火等异常组织,确保了产品金相组织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且晶粒细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级控冷工艺方法,具体为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属于轧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规格热轧钢筋多采用切分轧制工艺生产,提高产量,但切分轧制技术对钢坯质量、温度及控制技术要求较严格,易造成产品表面翘皮、飞边、线差大等缺陷;和GB/T1499.2-2018新国标实施后,对产品金相组织做出明确要求,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不允许出现回火马氏体及其他异常组织,变相取消强穿水余热处理钢筋。
全国各大钢铁企业为应对新国标的实施,基本都采用添加V、Ti、Nb等微合金强化工艺生产热轧带肋钢筋,使得合金需要量大幅上升,造成价格也不断攀升,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钢铁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且轧钢车间多采用多切分轧制工艺生产小规格热轧钢筋,中间穿水控制轧件过程温度,由于中轧到精轧距离较短,造成轧件进精轧机时温度不均匀,造成切分线差较大,产品尺寸难以控制,影响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精度多切分热轧钢筋分级控冷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加热炉加热,加热炉采用自动控温系统,钢坯通过预热段、加热段、均热段逐渐升温并充分均热,确保钢坯出钢温度在1050±50摄氏度范围,且通体温差≤30摄氏度;
S2连续轧制,粗、中、精轧18架轧机连轧,精轧16架切分,并在粗轧与中轧轧机之间、中轧与精轧轧机之间及精轧轧机与冷床之间分别设置1#剪、2#剪及3#剪;
S3K1大压下轧制,精轧K1道次采用大压下大变形轧制,控制轧件变形量在30%—40%范围,使奥氏体组织变形拉长,形成位错能,增加铁素体形核速率细化晶粒;
S4轧后增设控冷装置,K1到3#剪中间增设3组间断控温水箱,轧件从K1出来立即通过1#水箱表面快速冷却至Ac1温度以下20摄氏度范围,抑制奥氏体回复再结晶,然后回温至Ac3以上50摄氏度范围,通过2#水箱表面快速冷却至合适温度范围;
S5轧件冷却,根据20MnSi奥氏体连续冷却CCT曲线,确定轧后分级控冷各段温度控制范围,逐步降温,保证各段轧件出穿水表面温度大于500摄氏度,避开马氏体相变。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预热段温度在750摄氏度到850摄氏度,加热段的温度在950摄氏度到1050摄氏度,均热段的温度在11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精轧机采用碳化钨材质轧辊。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加热炉出钢后的钢坯通过挑选满足需求合格的出钢钢坯。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K3到K2和K2到K1之间采用多线活套器。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2#水箱表面快速冷却至550摄氏度到570摄氏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K1出口温度在980摄氏度到1020摄氏度,1#水箱后温度在830摄氏度到870摄氏度,2#水箱后温度在730摄氏度到770摄氏度,冷床回复温度在680摄氏度到720摄氏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未经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5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制预复位防撞模具结构
- 下一篇:发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