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发酵专用浓缩蛋白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1254.2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术臻;庄超;陈垌欣;梁小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39/00 | 分类号: | C12P39/00;C12P21/00;C07K1/14;C12R1/125;C12R1/8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发酵 专用 浓缩 蛋白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发酵专用浓缩蛋白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原料进行除杂、去皮、调质、压胚、烘干;步骤二:将烘干后的胚片进行冷榨;步骤三:冷榨后进行固态发酵;步骤四:萃取;步骤五:固液分离后将湿粕干燥,得到浓缩蛋白粗品;步骤六:将浓缩蛋白粗品复配,粉碎后生产发酵专用浓缩蛋白产品;产品具有蛋白含量高,粘度低,溶解性好,生物菌种利用效果好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发酵专用浓缩蛋白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主要医药原料药生产国家,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抗生素类原料药年生产总量约为5万吨,这些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大都采用工业发酵生产,所需培养基总需求量大于20万吨。我国三大发酵制品的产量约100万吨,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糖化酶等发酵生产均需大量的培养基。近年,氨基酸产能不断扩大,对培养基的需求也增长迅速。培养基的市场容量超过100万吨。
浓缩蛋白是一种优质的培养基,可用于发酵生产,如进口的美国南方油脂公司的Pharmamedia和 Proflo产品,国产的浓缩大豆蛋白、酵母浸出物;但受制于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主要用于附加值较高的发酵产品,难以全面推广使用。目前,国内主流的浓缩蛋白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三种,因其工艺路线关注的产品质量指标原因,并不适用于发酵使用。主流生产方法有乙醇浸提法、稀酸浸提法和湿热浸提法。稀酸浸提法需要大量的酸碱,并排出大量含糖物质的废水,造成后处理困难,并且会导致部分蛋白质损失。湿热浸提法会使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热变性,氮溶解指数较差,使其营养价值降低,同时由于加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导致产品色泽深,具有异味。国内生产大豆浓缩蛋白主要采用乙醇浸提法,该法制备无环境污染,风味清淡,色泽较浅,蛋白质得率高,但因产品中糖份较高,粘度大,在发酵中使用存在障碍。此外,超滤膜法作为一种新工艺,可以选择性去除可溶性非蛋白组分生产高质量的浓缩蛋白,但因成本过高,目前实际工业化生产应用较少。
国内普通蛋白中蛋白质质量含量约为50%、糖份约为6%,脂肪约为1~2%,不能满足高品质培养基的生产需求。因此开发了浓缩蛋白的生产方法。
如申请号为201110070810.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大豆胚芽联产胚芽油、低聚糖及浓缩蛋白的方法,其步骤为:(1)大豆胚芽的稳定化:新鲜大豆胚芽,进入稳定化装置,进行钝酶处理;(2)大豆胚芽的轧胚:将经步骤(1)稳定化处理的大豆胚芽,轧成薄片;(3)大豆胚芽油的亚临界流体萃取:以亚临界流体为溶酶,对经步骤(2)轧胚处理的大豆胚芽,进行1~5次逆流浸提;萃取得到的混合油和湿粕进入蒸发系统,在减压状态下脱溶;从混合油和湿粕中蒸发出的溶剂气体再经压缩机压缩、冷凝液化后循环使用;得萃取物大豆胚芽毛油,采用常规的冬化、碱炼和脱色工艺,获得精制的大豆胚芽油产品;(4)大豆低聚糖、异黄酮和皂甙的萃取:对步骤(3)得到的萃余物脱脂大豆胚芽,粉碎后过、筛,采用亚临界流体为溶酶或在亚临界流体中加入夹带剂,进行逆流浸提;萃取得到的萃取液和湿粕进入蒸发系统,在减压状态下脱溶,得到萃取物大豆低聚糖混合物和萃余物低温大豆胚芽粕;减压蒸发出的溶剂气体再经压缩机压缩、冷凝液化后循环使用;(5)大豆低聚糖的精制:对步骤(4)得到的萃取物,用乙醇萃取,萃取得到萃取物和萃余物;其中萃余物即为大豆胚芽低聚糖粗品;(8)低温大豆胚芽浓缩蛋白的制备:对步骤(4)得到的萃余物低温大豆胚芽粕,经超微粉碎或普通粉碎后过筛,得到大豆胚芽蛋白粗品;大豆胚芽蛋白粗品中加入乙醇,洗涤,过滤,将洗涤后的湿粕减压蒸发除去乙醇后,真空干燥,得到精制大豆胚芽浓缩蛋白。该项技术可同时获得胚芽油、低聚糖和大豆浓缩蛋白等五种产品,实现了大豆胚芽的全利用,生产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12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