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9709.9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7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宾;冉红彬;杨殿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瞿海武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车架结构碰撞性能较弱的问题。本车架结构,包括A柱内板、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前围横梁的端部与A柱内板的内侧相固连,所述前围横梁还与纵梁总成相固连,纵梁总成的后端向侧部弯曲并与A柱内板内侧相固连,A柱内板、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围成环形。本车架结构能够提高碰撞性能,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架包括纵梁、横梁、A柱等结构,而A柱需要承受侧面碰撞的撞击力,纵梁需要承受正面碰撞的撞击力,因此在车架的各部件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连接来进行撞击力的传递,减少碰撞产生的伤害,如专利文件(申请号:201721579926.6)公开的前舱传力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前围横梁、座椅前横梁、左侧A柱、右侧A柱、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连接板及右鹅颈连接板,其中前围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A柱的中部,所述前围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A柱的中部,椅前横梁的左端连接在左前纵梁的左鹅颈结构的后端,所述座椅前横梁的右端连接在右前纵梁的右鹅颈结构的后端。这样,前围横梁和前风挡下横梁一起连接左侧A柱及右侧A柱,左前纵梁、左鹅颈结构、椅前横梁及左侧A柱形成一条力的传递通道,而椅前横梁与左侧A柱之间形成力的传递通道,两者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导致整体碰撞性能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车架结构,用以提高碰撞性能,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架结构,包括A柱内板、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横梁的端部与A柱内板的内侧相固连,所述前围横梁还与纵梁总成相固连,所述纵梁总成的后端向侧部弯曲并与A柱内板内侧相固连,所述A柱内板、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围成环形。
纵梁总成前端沿前后设置,前围横梁大致沿横向设置,A柱内板则大致沿竖向设置,由于A柱内板、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围成环形并相互固连,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纵梁总成受力,并将碰撞力传递给前围横梁,同时其后端将碰撞力向侧部传递给A柱内板,从而减少纵梁总成的纵向受力,提高正面碰撞性能,同样的,当发生侧面碰撞时,A柱内板能够将碰撞力分别传递给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的后端,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均对A柱内板起到支撑,从而提高侧面碰撞性能,安全性更高。
在上述的车架结构中,所述纵梁总成前端向上弯曲并与前围横梁相固连,所述纵梁总成后端向侧部弯曲并靠近A柱内板,且纵梁总成后端与A柱内板相对,所述纵梁总成后端与A柱内板固连的位置低于前围横梁端部与A柱内板固连的位置。纵梁总成的前端以及前围横梁较高,以符合碰撞位置需求,纵梁总成的后端较低,以符合车内空间需求,同时纵梁总成后端弯曲后沿横向与A柱内板相对,使得前围横梁和纵梁总成后端能够对A柱内板的上下两个位置进行支撑,提高侧面碰撞性能,安全性更高。
在上述的车架结构中,所述前围横梁的内侧还沿长度方向固连有长条状的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一端与A柱内板内侧面相固连,另一端延伸至纵梁总成处。侧围加强板位于A柱内板与纵梁总成之间,能够对前围横梁进行加强,以提高对A柱内板的支撑,同时加强后的前围横梁能够对纵梁总成起到更好支撑和加强。
在上述的车架结构中,所述侧围加强板的边沿位置与前围横梁的边沿位置相贴合焊接,且侧围加强板和前围横梁均向外侧拱起,使得侧围加强板与前围横梁之间形成沿长度方向的加强空腔。侧围加强板和前围横梁形成中空的加强空腔,使得前围横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的车架结构中,所述A柱内板的外侧面上还固定有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呈U形,所述A柱加强板呈开口状的一端与侧围加强板的端部相对。即A柱加强板向外侧拱起,当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起到更好的支撑,同时与侧围加强板的端部相对,能够将碰撞力传递给侧围加强板和前围横梁,提高侧面碰撞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97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