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4572.8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欢;冯凯;王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12P7/08 | 分类号: | C12P7/08;C12P7/54;C12P7/52;C12P7/56;C12P7/649;C12P7/40;C12P21/00;C12M1/00;C10L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刘莉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及系统,该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除杂破碎:去除餐厨垃圾中的不能或不易生物降解的各种杂质,将剩余部分破碎成固体颗粒粒径小于5mm的浆液;(2)水热处理:将浆液进行水热处理;(3)油脂分离:将水热处理后的浆液进行分离,得到油脂,并将包含固相产物和其他液相产物的固液混合物进行步骤(4);(4)发酵:将固液混合物进行发酵,在发酵的启动阶段一次性接种混菌;(5)固液分离:将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富含有机酸和醇的高碳酸化液和富含蛋白质的固相残渣。本发明可以实现餐厨垃圾的全量资源化利用,且处理周期可以降低至10天以下,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固废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餐厨垃圾的收运量逐年上升。餐厨垃圾具有高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不经处理的餐厨垃圾易腐败发臭,污染环境;同时,餐厨垃圾中的主要成分如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等具有巨大的资源化潜力。因此,如何开发清洁、高效的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是目前餐厨垃圾管理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厌氧消化产沼气是目前国内餐厨垃圾的主流处理技术。在厌氧消化前,餐厨垃圾中的油脂通常会被提取回收并制备生物柴油,而剩余的富含糖类和蛋白质的物料被输送入厌氧系统处理。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物料的降解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发酵阶段,水解酸化细菌将有机质分解为乙醇、乳酸、挥发性脂肪酸、CO2和H2;二是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CO2和H2等物质生产甲烷。这两个阶段可以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即为单相厌氧消化,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即两相厌氧消化。这两类工艺在实践中都有广泛应用。单相厌氧消化系统更为简单,而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可以适应更高的负荷,系统不易过酸化而失效。
然而,产甲烷过程速率慢,导致整个处理周期长达20~30天,这限制了餐厨垃圾的处理效率,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除餐厨垃圾中的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沼气外,其余有机质和水分转化为二次污染物,厌氧消化后产生的大量沼液具有高氨氮、高COD(化学需氧量)的特点,在高标准的污水排放要求背景下,其处理成本高达40~100元/t,而沼渣也需要进一步焚烧或填埋处理。因此,如何快速低成本地处理餐厨垃圾的,并得到有经济利用价值的处理产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除杂破碎:去除餐厨垃圾中的不能或不易生物降解的各种杂质,将剩余部分破碎成固体颗粒粒径小于5mm的浆液;
(2)水热处理:将步骤(1)得到的浆液进行水热处理;
(3)油脂分离: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浆液进行分离,分离得到油脂,并将包含固相产物和其他液相产物的固液混合物进行步骤(4);
(4)发酵:将步骤(3)得到的固液混合物进行发酵,在发酵的启动阶段一次性接种混菌;
(5)固液分离:将步骤(4)得到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富含有机酸和醇的高碳酸化液和富含蛋白质的固相残渣。
优选地,所述餐厨垃圾包括餐饮服务单位产生的餐饮垃圾和/或家庭厨房产生的厨余垃圾。
优选地,步骤(2)所述的水热处理温度为60~120℃,处理时间为30~120分钟。
优选地,所述步骤(4)的发酵的条件为:氧化还原电位为-600~50mV,pH在3.0~6.0之间,温度20~40℃,进料的固体浓度5~20wt%,固体停留时间2~10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45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