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弯管重建及余量计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91668.5 | 申请日: | 2019-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9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谭永华;夏仁波;许艺峰;安然;党琰;李万鹏;闫明晖;李彩云;周长军;张飞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F17/10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 地址: | 7101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弯管 重建 余量 计算方法 | ||
1.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弯管重建及余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采用3D扫描仪获取弯管点云数据,得到待测点集;
步骤2:对待测点集建立kd-tree数据结构,搜索样本点的k个近邻点作为邻域点集Q;对样本点利用其k近邻点集,拟合加权最小二乘平面作为该点处的切平面;计算切平面的的质心:
然后采用PCA算法计算切平面的法矢,包括构造样本点p处的加权协方差矩阵W和对W进行奇异值分解;
所述W为:
其中,加权函数θk(·)=θ(||pk-p||),选取高斯核函数作为加权函数;
对W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的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样本点p的法向;
步骤3:采用MSAC算法检测识别弯管的直线段,得到每个直线段的端点、轴线以及导管半径;
步骤4、利用得到的直线段端点及轴线,采用RANSAC算法计算弯曲段的控制顶点、圆心位置和弯曲半径:
步骤5:提取弯管端面边界点和端面上点云数据,采用LM算法拟合弯管端面,计算端面的几何中心点;
步骤6:利用得到的直线段端点、导管半径、弯曲段圆心和弯曲段半径重建弯管三维模型;
步骤7:采用MSAC算法计算法兰的特征参数,实现法兰的3D表征;
步骤8:建立导管切割能量函数,计算确定弯管的余量及导管坐标系下的实际切割位置:
首先假设导管所在坐标系到法兰所在坐标系的坐标转换矩阵T; 假设导管首先绕xF转γ角,再绕yF转β角,最后绕zF转α角,导管相对于法兰坐标的平移量为则有:
其中,T包含了3x3的旋转矩阵和3x1平移矩阵;
记F1、F2为固定的两侧导管法兰凸台轴线,,M1、M2为法兰端面的中心点,L1、L2为导管两侧对应轴线,d1,d2为导管两侧切割长度; 考虑导管切割平面与法兰端面需满足一定的角度和距离关系,确定四个约束条件:
(1)θ(L1,F1)<ε1;
(2)θ(L2,F2)<ε2;
(3)d(M1,L1)+d(M2,L2)<ε3
(4)|d2-d1|<ε4
其中,函数θ()计算导管轴线与法兰轴线所成的夹角,函数d( )计算法兰端面中心到导管轴线的距离; ε1、ε2、ε3、ε4为用户根据需要设定的阈值;
对上述约束做归一化,建立导管切割余量能量函数:
其中,λ、μ、γ为对应项的权重系数;
通过求解能量函数的优化问题,确定坐标转换矩阵T,进而计算确定导管的切割余量及导管坐标系下实际切割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点云数据的弯管重建及余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采用MSAC算法检测识别弯管的直线段为:
3.1建立限界损失函数:
3.2确定代价函数为:
3.3从点云中随机选取2个包含法向信息的样本点,计算两个样本点的圆柱模型参数;将未参与计算的样本点带入模型中,将误差小的样本点记为内点,计数内点数目;
3.4重复步骤3.3,直至达到迭代终止条件,记录此时的最佳模型参数以及内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16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