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山晒青红茶的制作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91308.5 | 申请日: | 2019-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2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园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12;A23F3/08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 地址: | 355506 福建省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山 红茶 制作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山晒青红茶的制作工艺,是以福建寿宁土菜茶鲜叶为原料,采用三次萎凋工序,且在第二道萎凋之前进行摇青;采用吹干、晒干、晾干三次干燥,在晒干与风干之间蒸压的特殊工艺,富含咖啡碱、芳香物质以及茶多碱等成分。本发明解决了红茶保质期的短的问题,可以做到10年以上的保质期,并在保质期2年后,茶叶的味道更好,茶汤饱满,甜度高,入口醇厚,韵香味足,其最大特点是苦涩不显、香甜滑、回甘强、口感别具特色与风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生产领域,涉及红茶的制备,尤其是一种高山晒青红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红茶保质期是在2年左右,超过保质期的红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减弱,味道逐渐下降。但是包括滇红在内的现代红茶的保质期短,一般仅为2年左右,且不耐泡,一般仅是三泡。而云南传统红茶其最大的特性,是能够在一定期限内越陈越香,人们将之称为“晒红”,顾名思义,是一种晒干的红茶,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据悉,“太和甜茶”是“云南传统红茶”起源的活见证,堪称最古老的“云南传统红茶”。如果能将现代红茶与传统红茶相结合,开发一种既能保持红茶的特色,又能长期保存的红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又将传统工艺和文化挖掘,得到保护和利用。
通过申请人的仔细检索,查到了如下几篇专利文献:
1、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cn 106343051A)。包括萎凋、摇青、揉捻、晾晒五大步骤,其中晾晒分为三个阶段。本发明制作的红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比传统红茶中的含量大幅缩减,茶多酚氧化聚合更充分,茶黄素、茶红素等生成量增加,增强了红茶的药理和保健功能,而咖啡碱对人体的危害减少;本发明制作红茶过程中未加高温,可长期存放,红茶中的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本发明制作红茶新增摇青工序,对茶叶充分提香,香气清新醇厚,似花香果香。。
2、一种生态红茶的制作方法(cn103766511A),包括采摘鲜叶、做青、萎凋、摇青、发酵、包揉、烘干和焙火步骤;在采摘鲜叶时,选用野生生态红茶二叶一心为原料;所述做青步骤在温度为27-35℃的环境中进行,时间在12h;所述萎凋步骤在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在60-70%的环境中运行,在做青和萎凋的过程中进行摇青,所述摇青进行多次,利用水筛翻动青叶每次在20下左右,控制最后茶叶的失水率在20-25wt%。发酵与包揉之间还包括回潮步骤,将红茶茶叶散热,待叶温达到23-27℃时,装袋回潮1-3h,通过原料的选择再以萎凋做青为主达到边做青边发酵,形成独特的红茶香气,外型卷如花,色泽艳红,味浓,汤色洪亮,叶底完整红艳。
3、一种晒红茶及其晒红茶的制备工艺(cn105379866A)。晒红茶主要采用云南省境内的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生产晒红茶及其制作工艺,属于食品领域。本发明制备工艺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预干燥、日光晒干、蒸压、烘干等程序,该工艺没有经过现代红茶高温提香的步骤,使晒红茶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突破了现代红茶2年的保质期,在符合贮存条件下,适合长期贮存,且经久耐泡;该产品特性条索突显大叶种茶的“肥、实”,汤色开始为橙黄明亮,渐而变为红亮,明显区别于现代红茶汤色“红、艳、亮”的特点。
通过技术特征的对比,在对比文件1中,着重创新在晾晒为三个阶段;对比文件2中,着重创新在多次摇青;对比文件3中,着重在萎凋但也是一次萎凋。因此申请人认为,三个对比文件与本专利申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不会影响本发明申请的创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对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山晒青红茶的制作工艺,该工艺科学巧妙,所制作的红茶,苦涩不显、香甜滑、回甘强、口感别具特色与风味,且保质期可达十年以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山晒青红茶的制作工艺,步骤是:
⑴采摘:鲜叶不分粗嫩,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主,采摘茶树鲜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园,未经刘文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13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