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口径极化线栅缠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88239.2 | 申请日: | 2019-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4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果;万人民;杨永涛;李姣;李娜;赵泓滨;李彬;吴利英;雷静;袁岁维;郭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5H54/28 | 分类号: | B65H54/28;B65H59/38;B65H75/20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口径 极化 缠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大口径极化线栅缠绕装置,包括工作平台、绕线机构、排线机构、放线机构、控制单元;绕线机构能够绕旋转轴线旋转,排线机构的平台移动方向与绕线机构旋转轴线平行;放线机构安装于排线机构的平台上,金属丝线能够从放线机构以恒定张力放出,并在安装了线栅环的绕线机构上绕制;控制单元控制旋转框架转速、排线机构平台移动速度以及放线机构的放线速度。本发明中的放线机构为变线速恒张力主动放线系统,包括线盘、放线机构电机驱动装置、压线棒、双导轮紧丝器、轴角传感器、导向轮、张力控制器、导线棒;通过电动驱动装置、双导轮紧丝器、轴角传感器的联合作用,可以实现放线速度的闭环控制,可防止出现断线或丝线松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口径极化线栅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极化线栅作为一种低损耗的极化分离器,是一种用来对电磁波进行极化分离的准光学设备,其作为一种低损耗的极化器,在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及远红外波段应用广泛。我国“高分一号”卫星、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及国家空间中心微波遥感部研制的“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定标源”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极化线栅主体由一系列等间距、垂直或水平排列的金属丝构成。在理想情况下,当入射电磁波垂直极化方向与极化线栅平行时,则垂直极化电磁波被反射,水平极化电磁波完全透过;反之,当入射电磁波水平极化方向与极化线栅平行时,则水平极化电磁波被反射,垂直极化电磁波完全透过。
在制作极化线栅时,极化线栅的缠绕工艺是影响极化线栅工作性能的关键。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化线栅缠绕装置及其伺服系统的设计研究》描述的一种线栅缠绕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绕线机构本身非圆柱状,而是扁平状,旋转过程中必然导致放线速度变化,为此专门使用了AE电子张力控制器实现恒张力放线,同时可用于储存、拉紧丝线。
但该文献中的极化线栅口径仅为Φ500mm,而新的设计要求将极化线栅口径扩大到Φ1500mm,导致丝线张力幅度变化更大,绕线速度要求更高(否则绕线时间太长),断线机率更高,张力控制精度要求更高,极化线栅刚性要求更高,所以研制难度更大。
上述文献中的装置不能满足口径Φ1500mm线栅的绕制,根本原因主要是:
原技术方案放线装置中线盘为无驱动装置的被动放线,仅仅采用电子张力控制器保证丝线张力恒定并储存丝线,但对于Φ1500mm线栅,由于旋转框架尺寸随之扩大(旋转框架用于安装固定线栅环,随线栅环一起旋转,其尺寸必须大于线栅环外形尺寸),若以同样速度旋转,其速度变化幅度将会增加3倍,仅靠张力控制器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为速度变化幅度过大,超出了张力控制器控制能力范围(响应速度无法跟上,线盘惯量太大),将会出现断线或丝线松弛问题。
此外,具体工艺上,原技术方案也存在以下细节问题:
1.旋转框架刚度、硬度需要提高。旋转框架尺寸较原技术方案扩大了3倍,作用在旋转框架圆管上的丝线圈数也增加了3倍,故作用力也增加了3倍,圆管受力会向内发生弯曲变形,使得丝线松弛,故为了降低圆管弯曲变形,必须提高旋转框架的刚性,保证线栅丝线的张力。此外,原技术方案圆管采用尼龙材料,该材料硬度低,多次使用后材料表面出现印痕,不能满足多次绕线的要求,必须更改。
2.原技术方案旋转机构裸露在外,对于小型线栅缠绕装置还能接受,对于大型线栅缠绕装置,裸露的旋转机构在工作过程中显然是不安全的,容易造成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将设备封闭隔离。
3.原技术方案中,旋转机构与排线机构在同一水平面上布局,重心较高,工作过程中的振动会通过工作平台放大,将会使排线精度恶化,因此应优化布局方案,抑制振动的对线栅间距的影响。
4.原技术方案中,线栅本身结构方案为丝线位于线栅环一侧,而丝线具有一定张力,会使线栅环变形、丝线松弛,线栅口面平面度变差,对于大口径线栅,由于丝线数量更多,所受的丝线张力更大,变形更大,问题更为突出,其结果将会使口面平面度超差。因此,必须改变线栅结构,降低口面平面度误差。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82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自动换向装置
- 下一篇:飞机隔声内饰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