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筛选方法及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281768.X 申请日: 2019-12-13
公开(公告)号: CN111007170B 公开(公告)日: 2021-06-29
发明(设计)人: 张春晖;叶孟亮;郭玉杰;郑乾坤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30/02 分类号: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8
代理公司: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代理人: 卞静静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干预 治疗 骨质 疏松 中的 生物 标志 筛选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和/或神经递质类物质,脂类和类脂分子为以下物质的任一种或几种:牛磺酸、花生四烯酸、1‑棕榈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4Z,7Z,10Z,13Z,16Z,19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牛磺酸脱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和牛磺胆。本发明公开了骨肽抗骨质疏松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法。本发明公开了生物标志物的用途。本发明为天然产物活性功能评价提供了示范性研究,为系统评价骨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和开发具有生物活性功能骨肽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营养和功能食品领域,涉及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还涉及骨肽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法,以及还涉及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居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9300万,预测到205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将接近2亿。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质减少、骨显微结构发生退化、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机体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诱发的骨折增加了病残率和病死率,己成为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包括利塞膦酸盐、对苯二甲酸、阿仑膦酸、二磷酸盐、唑来膦酸、特立帕肽等,但存在诱发食道炎、恶心、腹痛,甚至罹患生殖系统癌变等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寻找能够促进骨形成和逆转骨结构损伤的更安全、食物源的天然替代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畜禽骨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研究表明补充胶原蛋白肽可以增加骨胶原纤维网架的规则性和牢固性,促进钙盐有序沉积,增加骨强度和骨密度,是一种潜在的抗骨质疏松活性肽的理想来源。目前,关于骨肽抗骨质疏松活性及作用机制已开展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仅通过观察骨组织或器官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指标来评价其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在研究水平和层次上面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系统全面地反映和阐释骨肽的作用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和利用。

代谢组学是了解复杂疾病历程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体中许多生命过程都是发生在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例如细胞之间信号的释放、能量之间的传递、细胞之间通信识别等均是通过小分子代谢物相互调控而完成的,基于代谢组学层面研究机体受外界扰动刺激后的变化,对于揭示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其全局、动态理念与骨肽多组分作用于多靶点的整体观研究思路不谋而合。代谢组学基于系统和整体对骨肽的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客观、科学的反映其在干预作用过程中对系统的动态调控及影响,阐明骨肽治疗骨质疏松过程所调控的代谢网络与靶点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

本发明另有一个目的是提供骨肽抗骨质疏松活性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方法。

本发明再有一个目的是提供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用途。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所述生物标志物包括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和/或神经递质类物质,所述脂类和类脂分子选自以下物质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牛磺酸、花生四烯酸、 1-棕榈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4Z,7Z,10Z,13Z,16Z,19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 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牛磺酸脱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和牛磺胆。

优选的是,所述的骨肽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生物标志物中,所述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包括: D-erythro-鞘氨醇-1-磷酸和/或L-瓜氨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17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