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阳极精炼炉的精炼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78895.4 | 申请日: | 2019-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3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 发明(设计)人: | 金竹林;郭坚;金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15/14 | 分类号: | C22B15/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2611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极 精炼炉 精炼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阳极精炼炉的精炼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S1.加料,向阳极炉内注入粗铜铜水,并底吹惰性气体;S2.氧化,向阳极炉内喷洒雾化重油,将富氧气体经高温预热后通入阳极炉内,铜水中的杂质氧化一部分以烟气形式经排烟管排出,一部分以炉渣的形式经炉口排出;S3.还原,S2中炉渣排净后,向阳极炉内鼓入还原剂,还原剂包括天然气、还原煤粉和粉末状助熔剂,最终得到阳极铜液;S4.浇铸;S2中排烟管排出的烟气对富氧气体进行预热。本发明通过阳极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对富氧气体进行预热,进而对雾状重油进行预热,缩短了重油在阳极炉内完全燃烧所需的时间,降低了重油使用量,随之也降低了富氧气体的用量,提高了富氧气体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色金属冶炼工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阳极精炼炉的精炼工艺。
背景技术
在有色金属中,铜的含量和耗用量仅次于铝,尤其在电器、输电和电子工业中用量最大,自然界中自然铜的含量极少,一般都以金属共生矿的形态存在,从而要想从铜精矿中冶炼出金属铜需要通过高效的冶炼工艺,现行通过铜精矿生产金属铜的冶炼方法分为两大类,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其中以火法冶金占有率最高。火法冶金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造硫熔炼,由铜精矿炼成含铜40-75%的冰铜,第二段是将冰铜炼成含铜98%以上的粗铜,第三段是将精铜精炼成含铜99%以上的阳极铜。
其中在第三段精炼阳极铜的工艺中主要包括两个过程: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氧化过程是利用杂质对氧的亲和力大于铜对氧的亲和力,且杂质氧化物不溶于液态金属铜的原理,通入含氧气体与重油混合燃烧以提高炉内温度,并使炉内杂质氧化析出;还原过程是向炉内通入天然气做还原剂,利用天然气裂解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将氧化亚铜还原为铜,从而制得阳极铜。
现有的专利公告号为CN101386918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高硫粗铜的阳极精炼方法,在闪速吹炼炉生产的高硫粗铜液经过溜槽流入阳极炉过程中,连续地向炉内通入惰性气体,使炉内铜液沸腾,促使铜液中硫与铜液中氧以及铜液表面从大气中吸收氧反应生成SO2气体排出铜液,以此除去粗铜液中90%以上的硫。当阳极炉进粗铜液结束后,根据铜液含硫量,分别采用浅氧化浅还原作业、无氧化浅还原作业或取消氧化还原作业。该发明可解决传统火法精炼工艺存在的不足,可有效地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节约能源,并可消除黑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氧化过程中,粗铜中杂质被氧化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反应温度,同时炉内温度也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在炉内通入重油使重油燃烧,以保证氧化过程中炉内所需的热量,但实际生产中重油往往不能充分燃烧,为提高重油的燃烧率,通常解决办法是通入大量的富氧气体,以尽可能使重油充分燃烧,无疑又加大了生产成本,当富氧气体通入过量后,又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阳极炉内氧含量超量,进而又需要大量的还原剂脱氧,进一步加剧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阳极精炼炉的精炼工艺,其具有提高富氧气体利用率,有效控制氧化进程,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阳极精炼炉的精炼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加料,向阳极炉内注入粗铜铜水,并通过底吹惰性气体的方式排出所述阳极炉内的杂质气体;
S2.氧化,向所述阳极炉内喷洒高压雾化重油,将富氧气体经高温预热后以顶吹形式通入所述阳极炉内,使铜水中杂质氧化,氧化后的杂质一部分以烟气形式经排烟管排出,一部分以炉渣的形式经炉口排出;
S3.还原,待S2中炉渣排净后,向所述阳极炉内鼓入还原剂,所述还原剂包括天然气、还原煤粉和粉末状助熔剂,最终得到阳极铜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88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