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及三轮摩托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5951.9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2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刘进伟;鄢常红;黄钰;严天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隆鑫通航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6 | 分类号: | F16F9/16;F16F9/32;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地址: | 40005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触底 减震器 三轮 摩托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及三轮摩托车,包括内筒、外筒和减震主弹簧,所述减震主弹簧同时外套于内筒和外筒,还包括迎向内筒安装在外筒内底部的防触底阻尼件,所述内筒下行外套于防触底阻尼件时,与防触底阻尼件在横向上具有间隙;所述内筒通过活塞内套于外筒,所述内筒位于活塞上方的位置开有润滑孔,外筒中与活塞下行相对的空间装有油液,且该空间连通于内筒;本发明的减震器采用设置于外筒底部的防触底阻尼件,在内筒下行并外套于防触底阻尼件的过程中,外筒内的液压油仅能通过间隙进入内筒,从而形成有效压缩阻尼力,可有效防止触底,同时液压油受压通过润滑孔流动至活塞的上方,利于活塞的润滑,并改善活塞的应力集中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及三轮摩托车。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机动车辆的必要部件,结构影响整车的操控性、舒适性,性能的稳定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可靠,舒适性和操控性。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内筒、外筒和减震弹簧;内筒一般通过活塞内套于外筒,外筒与活塞下行相对的空间内充满液压油,内筒往复运动时,液压油在该空间内以及内筒内形成流动,起到润滑以及有限的液体阻尼的作用,实际上由于内筒和外筒直径相差不大,起到的阻尼作用也极为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压缩阻尼力。
现有技术中,三轮摩托车为了节约整体成本,前减震器中其中一个采用前述结构,该结构的减震器复原阻尼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压缩阻尼,因此,在稍大的不平路面,则会出现减震器触底的情况下,严重影响整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
因此,需要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及三轮摩托车,能够在不增加较多成本的条件下,合理调整减震器的压缩阻尼和复原阻尼以及缓冲刚度,在一般载荷以及不平路面行驶时不会轻易触底,提高操控性、舒适性和平稳性以及安全可靠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及三轮摩托车,能够在不增加较多成本的条件下,合理调整减震器的压缩阻尼和复原阻尼以及缓冲刚度,在一般载荷以及不平路面行驶时不会轻易触底,提高操控性、舒适性和平稳性以及安全可靠性。
本发明的阻尼型防触底减震器,包括内筒、外筒和减震主弹簧,所述减震主弹簧同时外套于内筒和外筒,还包括迎向内筒安装在外筒内底部的防触底阻尼件,所述内筒下行外套于防触底阻尼件时与防触底阻尼件在横向上具有间隙;所述内筒通过活塞内套于外筒,所述内筒位于活塞上方的位置开有润滑孔,外筒中与活塞下行相对的空间装有油液,且该空间连通于内筒。在内筒下行并外套于防触底阻尼件的过程中,外筒内的液压油仅能通过间隙进入内筒,从而形成有效压缩阻尼,同时液压油受压通过润滑孔流动至活塞的上方并对活塞上方形成压力,利于活塞的润滑,并改善由于下端压力较大造成的应力集中现象。
进一步,所述内筒还外套有导向塞,导向塞连接于外筒内壁并位于活塞上方,润滑孔贯通于活塞和导向塞之间的润滑腔内。在内筒向下运行的压缩行程中,液压油通过间隙进入内筒,内筒内的气体受压,在内筒向下运行过程中,活塞同步下行,润滑腔变大,在液压油未触及到润滑孔时,该润滑孔作为气孔,使得内筒内的压缩气体排至润滑腔内,改善内筒气体的气压,降低内筒中压缩气体的温度,当液压油触及到润滑孔时,液压油部分流动至润滑腔内并对活塞以及导向塞形成压力,利于导向塞和活塞的润滑,其中活塞的上下端均受到油压,在活塞与内筒之间以及活塞与外筒之间提高油膜成型效率,进而提高润滑效果,并改善活塞底部单独受力造成的应力集中现象,提高活塞的使用寿命;在活塞减震主弹簧带动内筒上行时,润滑腔内液压油受压经润滑孔向外流动形成复原阻尼力对复原力形成补偿,提高减震的舒适度,同时润滑腔体内残留的气体受压形成缓冲,以改善阻尼力的突变现象。
进一步,在内筒底部未接触油液时,油液液面高出防触底阻尼件顶部10-20mm。液面高度与阻尼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了阻尼力的大小,通过对二者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控制阻尼力的大小,使得该阻尼力在人体较为舒适的范围内,而且也控制油压在相应的范围内,避免油压过高导致的液压油泄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隆鑫通航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隆鑫通航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59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