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效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72342.8 | 申请日: | 2019-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2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蒋新宇;程炯;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许飞 |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土壤 硝态氮 微生物 同化 效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提高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效率的方法,包括(1)将水稻秸秆烘干后粉碎过筛;(2)将桉树木屑烘干后,热解1.5个小时,将热解后所得的生物炭粉碎过筛;(3)将表层30cm土方挖出并转运;(4)按照施加土层厚度土壤干重的2%的施加量,将桉树木屑和水稻秸秆均匀施加在土层表面;(5)按照施加土层厚度土壤干重的0.1%的施加量,将葡萄糖均匀施加在土层表面;(7)使用旋耕机将桉树木屑、水稻秸秆和葡萄糖与施加土层土壤充分混合;(8)将(3)中剥离的表土均匀回填到相应地块表面,保持地块平整。该方法可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速率并降低硝态氮迁移性,并提高深层土壤的孔隙率和含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土壤面源污染减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桉树木屑和葡萄糖施加提高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土壤微生物优先摄取和利用土壤铵态氮,同时较少摄入和利用硝态氮,这使得有关于硝态氮微生物同化过程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通常土壤硝态氮通过硝化过程产生,并通过反硝化和微生物同化过程消耗。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过程是指微生物以土壤硝态氮作为氮源,并转化为微生物氮。此过程一方面具有土壤保氮功能且环境友好,另一方面微生物氮可再矿化以提供植物利用。
与利用土壤铵态氮相比,微生物在利用硝态氮时需消耗更多能量,且需要同步利用更多碳源。现有研究显示土壤有效碳含量是限制硝态氮微生物同化的关键因子。通常而言,农业土壤有效碳含量较低,这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对土壤硝态氮的同化速率。葡萄糖施加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速率,但局限于葡萄糖的易分解性,作用效果时限较短。养殖粪便、堆肥等有机物料的碳氮比较低,对于提高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速率效果不明显。农作物秸秆(水稻、甘蔗等)的碳氮比较高(通常大于20),秸秆碳的可利用性通常可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对于提高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速率十分有效。
土壤胶体和土壤硝态氮均为负电性,彼此相斥,这使得硝态氮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强于铵态氮。硝态氮的易迁移性使得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效率较低,通过施加木本生物炭,借助生物炭的强吸附能力,可以显著降低硝态氮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微生物同化效率。
一般而言,表土(0~20cm)中氧气含量较为充足,随着土层深度(20cm)增加,土壤含氧量呈指数型下降。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反硝化速率降低,硝态氮通过转化为氮氧化物以气体形式损失的风险较低。但在深层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急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表层土壤中未被利用或同化的硝态氮随着水流的垂向运动,逐渐向深层土壤迁移,在厌氧环境下极有可能通过反硝化过程被损失掉。以生物炭深施为手段,提高深层土壤(20cm)的孔隙率和含氧量,可以有效抑制深层土壤的硝态氮反硝化过程,解决深层土壤中硝态氮的流失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水稻秸秆、桉树木屑和葡萄糖联合施加提高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效率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稻秸秆进行干燥处理后,粉碎过筛;
(2)将桉树木屑进行干燥处理后热解,将热解后所得的生物炭粉碎过筛;
(3)挖取土方并转运至临时储存区;
(4)按照施加土层厚度土壤干重施加生物炭粉、水稻秸秆和葡萄糖;
(5)将生物炭粉、水稻秸秆和葡萄糖与施加土层土壤充分混合;
(6)将(3)中剥离的表土均匀回填到相应地块表面,保持地块平整。
进一步的,所述桉树木屑的热解温度为500~600℃。
进一步的,所述干燥后桉树木屑的水分含量在1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23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