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木薯乙醇工艺发酵体系黏度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70744.4 | 申请日: | 2019-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 发明(设计)人: | 金明杰;王盛炜;许召贤;余建明;陈思同;郭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7/10 | 分类号: | C12P7/10;C12P19/14;C12R1/865;C12R1/01;C12R1/845;C12R1/6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刘海霞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木薯 乙醇 工艺 发酵 体系 黏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木薯乙醇工艺发酵体系黏度的方法。所述方法以木薯为原料,在传统木薯制备乙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制剂降解木薯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导致黏度产生的成分,进而降低发酵体系黏度。发酵体系黏度的降低不仅改善了体系传质和传热效率,提高了乙醇产量,而且还减弱了副产物甘油的合成,提高了淀粉到葡萄糖的转化率,提高整个木薯制备乙醇工艺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降低木薯乙醇工艺发酵体系黏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燃料乙醇是目前最普遍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已被多国添加到汽油中混合使用。目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燃料乙醇主要以淀粉谷物和富含糖的作物为原料。在中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玉米是我国几种主要的粮食之一,大量使用玉米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会导致玉米价格上升,进而引发粮食安全等问题,因此发展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产量计算,木薯是世界上第九大农作物,近些年全球木薯年产量在3亿吨左右。作为一种非粮食作物,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主要是南美、东南亚、非洲等一些热带区域,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的厂家约有30家,年产木薯酒精量约100万吨(国际石油经济,2019,27,7,68-74)。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主要是将木薯中的淀粉转化为乙醇,但是除淀粉外,木薯还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这类物质在发酵液中会产生一定的黏度,导致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传质和传热不均匀和低效率(BioresourceTechnology,2016,215:50-62)。目前美国等乙醇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中,有厂家使用超细研磨技术降低木薯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等成份的链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发酵液黏度的效果(USpatent:20140315259A1)。但是超细研磨技术不仅需要引进额外的设备和工序,而且耗能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木薯乙醇工艺发酵体系黏度的方法。该方法以木薯为原料,在传统木薯制备乙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制剂降解木薯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导致黏度产生的成分,进而降低发酵体系黏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降低木薯乙醇工艺发酵体系黏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木薯粉与水混合,调制成木薯粉浆液;
步骤2,调节木薯粉浆液pH至5.0~6.0,加入淀粉液化酶,80~100℃下液化,获得木薯液化液;
步骤3,将木薯液化液冷却至40~60℃,调节pH至4.5~5.5,加入淀粉糖化酶和其它酶制剂,在50~60℃下进行预糖化,获得木薯预糖化液,所述的其它酶制剂选自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蛋白酶和果胶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4,将木薯预糖化液冷却,调节pH至4.0~4.5,加入营养物质和乙醇生产菌株进行发酵,发酵24h~72h后,通过蒸馏工艺获得乙醇产品。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木薯粉与水的混合质量比为1:10~1:2,优选为1.5:~1:3.3。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淀粉液化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01%~0.04%。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木薯液化时间为1~3h。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的淀粉糖化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1%~0.1%。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的其他酶制剂中,纤维素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6%,木聚糖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6%,半纤维素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6%,果胶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6%,蛋白酶添加量为木薯干重的0~0.6%,且各酶制剂的含量不同时为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07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