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及芯片堆叠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65019.8 | 申请日: | 2019-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8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赖振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31 | 分类号: | H01L23/31;H01L23/498;H01L25/00;H01L25/07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堆叠 封装 方法 结构 | ||
1.一种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晶圆的多个第一晶片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外延层,且第一外延层的厚度在0.5-5微米;每一所述第一晶片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第一金属垫,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焊盘和多个第二焊盘,且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具有将所述第一金属垫与所述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导电连接的导电路径;
将多个第二晶片分别以主动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外延层的方式粘接固定到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每一所述第二晶片的主动表面具有多个第二金属垫,且每一所述第二金属垫通过导电胶与一个第一焊盘导电连接;
将所述第一晶圆进行切割形成多个集成晶片,每一所述集成晶片包括一个第一晶片和一个通过第一外延层与所述第一晶片导电连接的第二晶片;
所述在第一晶圆的多个第一晶片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外延层,包括:在高温下通过气相化学反应,在所述第一晶片的上表面生长一层或多层硅单晶薄膜,并由所述一层或多层硅单晶薄膜构成所述第一外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通过控制硅的生长区域形成或在第一外延层生长完成后通过表面激光蚀刻方式加工而成,且所述第一晶片的垂向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凹槽的垂向投影;所述第一焊盘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焊盘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外,所述第二晶片以嵌入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式粘接固定到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第二晶片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且所述第二晶片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持平或凹入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晶片之间的间隙填充绝缘胶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延层内的导电路径结合第一外延层内的硅通孔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晶圆的多个第一晶片的下表面形成第二外延层,每一所述第一晶片的下表面具有多个第三金属垫,所述第二外延层的下表面具有多个第三焊盘,且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具有将所述第三金属垫与所述第三焊盘导电连接的导电路径;
将多个第三晶片分别以主动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外延层的方式粘接固定到所述第二外延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三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每一所述第三晶片的主动表面具有多个第四金属垫,且每一所述第四金属垫与一个第三焊盘导电连接;
每一所述集成晶片包括一个第一晶片、一个通过第一外延层与所述第一晶片导电连接的第二晶片以及一个通过第二外延层与所述第一晶片导电连接的第三晶片。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的每一第二焊盘上形成焊球,且所述焊球突出于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晶片突出于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堆叠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多个第四晶片分别以主动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外延层的方式粘接固定到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表面,所述第四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晶片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每一所述第四晶片的主动表面具有多个第五金属垫,且每一所述第五金属垫与一个第一焊盘导电连接;
每一所述集成晶片包括一个第一晶片、一个通过第一外延层与所述第一晶片导电连接的第二晶片以及一个通过第一外延层与所述第一晶片导电连接的第四晶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50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