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加热VUV光电离源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58522.0 | 申请日: | 2019-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17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 发明(设计)人: | 蒋吉春;李海洋;花磊;渠团帅;李庆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J49/16 | 分类号: | H01J49/16;H01J49/26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郑伟健 |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vuv 电离 | ||
1.用于质谱分析的可加热VUV光电离源,包括真空紫外光源(1)、电离源腔体(3)、进样加热陶瓷管(18)、进样保温管(15)、进样管路(16)、进样电极(4)、陶瓷加热环(5)、传输电极(13)、第一锥孔电极(12)、隔热绝缘环(11)、第二锥孔电极(10)和真空泵(6),其特征在于:
以向下的方向为Y方向、向右的方向为X方向;
包括一中空密闭电离源腔体(3),于电离源腔体(3)上壁面中心开设有通孔,真空紫外光源(1)置于电离源腔体(3)外部,其出光口四周边缘或四周壁面通过第一密封圈(201)与电离源腔体(3)上壁面或通孔四周边缘连接,且其出光口与上壁面通孔同轴放置;电离源腔体(3)内部沿真空紫外光(20)出射方向依次设置有环状进样电极(4)、环状陶瓷加热环(5)、环状传输电极(13)、环状陶瓷加热环(5)、第一锥孔电极(12)、环状隔热绝缘环(11)、第二锥孔电极(10),它们均平行、中心孔同轴且紧密叠合连接;第二锥孔电极(10)下表面锥孔四周边缘通过第二密封圈(203)与电离源腔体(3)底面离子出口(9)四周边缘连接;
进样电极(4)、陶瓷加热环(5)、传输电极(13)均为中部带有通孔的板状结构或环状平板,其中进样电极(4)沿径向方向开设有1个第一圆形通孔(19)作为样品入口,传输电极(13)沿径向方向开设有2个或3个以上的第二圆形通孔(14)作为与抽气泵相连中性分子抽气口;第一温度传感器(801)置于陶瓷加热环(5)和第一锥孔电极(12)之间;于电离源腔体(3)下壁面开设有作为离子出口(9)的通孔,下壁面通孔与上壁面通孔中心同轴;
进样保温管(15)由电离源腔体(3)外部进入内部,其外壁面通过第三密封圈(202)密封与电离源腔体(3)连接;进样管路(16)穿过进样保温管(15)并伸入至进样电极(4)的第一圆形通孔(19)内部;一进样加热陶瓷管(18)置于进样保温管(15)内部并穿套于进样管路(16)外部;进样管路(16)的外壁面与进样保温管(15)靠进样电极(4)一侧出口处为密封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802)置于进样加热陶瓷管(18)外部进样保温管(15)内;
电离源腔体(3)远离进样管路(16)的另一侧壁通过焊接管路(7)与真空泵(6)相连;
进样电极(4)、陶瓷加热环(5)、传输电极(13)中间小孔直径大小为2~20mm;第一锥孔电极(12)与第二锥孔电极(10)的锥孔直径为0.2~2 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VUV光电离源,其特征在于:
进样管路(16)材质是金属或塑料,内径为0.075~0.5 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VUV光电离源,其特征在于:
于进样电极(4)、传输电极(13)、第一锥孔电极(12)、第二锥孔电极(10)上按照电压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加载不同的电压V1、V2、V3、V4,在电离源内轴线方向形成大小为1~50V/cm的离子传输电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VUV光电离源,其特征在于:
离子出口(9)与质量分析器相连,所述的质量分析器为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或离子阱质量分析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VUV光电离源,其特征在于:
真空紫外光源为气体放电灯光源、激光光源或同步辐射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85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