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测试用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54251.1 | 申请日: | 201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6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翁凌云;翁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安立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G01M15/04;G05D27/02;F24F3/14;F24F5/00;F24F6/18;F24F7/007;F24F11/89;F24F13/28;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李季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测试 低温 环境模拟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测试用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包括舱体、新风处理单元、循环风处理单元、发动机、尾气排出单元和控制单元,新风处理单元设置在舱体外,新风处理单元的排气端伸入舱体内;舱体内设置有循环风处理单元;新风处理单元的排气端与循环风处理单元的进气端连通;循环风处理单元的排气端与发动机的进气端连通,发动机排气端与尾气排出单元的进气端连通;尾气排出单元的排气端伸出舱体并向外延伸;循环风处理单元的排气端还分别与其进气端和尾气排出单元的进气端连通;舱体外设置有控制单元,新风处理单元、循环风处理单元和尾气排出单元均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本发明的新风和循环风的温度是独立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性能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测试用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越来越精密,也越来越复杂,发动机内各组件的耐久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发动机是机动车动力装置,在上市前需要进行严苛的验证,充分验证发动机各部分、各零件的功能、耐久性和可靠性,如模拟发动机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进气工作的性能试验等。
对汽车进行性能测试时,一般是模拟一种特定的环境,并在该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然而汽车实际工况复杂多变,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由于发动机不同极端环境状态切换时温湿度瞬时变化较大,市面上的试验设备不能及时实现这种环境的突变,导致试验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快速切换模拟发动机极端环境工作状况的汽车发动机测试用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测试用高低温环境模拟设备,包括舱体(1)、新风处理单元(2)、循环风处理单元(3)、发动机(4)、尾气排出单元(5)和控制单元(6),新风处理单元(2)设置在舱体(1)外,新风处理单元(2)的排气端伸入舱体(1)内;舱体(1)内设置有循环风处理单元(3);新风处理单元(2)的排气端与循环风处理单元(3)的进气端连通;循环风处理单元(3)的排气端与发动机(4)的进气端连通,发动机(4)排气端与尾气排出单元(5)的进气端连通;尾气排出单元(5)的排气端伸出舱体(1)并向外延伸;循环风处理单元(3)的排气端还分别与其进气端和尾气排出单元(5)的进气端连通;舱体(1)外设置有控制单元(6),新风处理单元(2)、循环风处理单元(3)和尾气排出单元(5)均与控制单元(6)电性连接;
舱体(1)用于容纳待测试的发动机(4)、循环风处理单元(3)和尾气排出单元(5),并形成循环风的循环通道;
新风处理单元(2)对吸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冷却除湿和回温后送入舱体(1)内;
循环风处理单元(3)对输入的空气进行表面冷却、加热和加湿后送入舱体(1)内循环利用;
发动机(4)吸入循环风处理单元(3)向舱内排放的空气,经燃烧后将尾气送入尾气排出单元(5)并直接向舱体(1)外排放;
控制单元(6)分别控制新风处理单元(2)和循环风处理单元(3)调节送入舱体(1)内的新风的温度和舱体(1)内循环空气的温湿度。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新风处理单元(2)包括第一过滤器(21)、第一冷凝器(22)、第一电加热器(23)、新风风机(24)、转轮除湿机(25)、第二冷凝器(26)和冷源(27),第一过滤器(21)、第一冷凝器(22)、新风风机(24)、转轮除湿机(25)和第二冷凝器(26)顺次连通形成新风通路,第一冷凝器(22)和第二冷凝器(26)还分别与冷源(27)连通;第一电加热器(23)设置在第一冷凝器(22)的排气端和新风风机(24)的进气端之间的新风通路上;第一过滤器(21)的进气端与大气连通;第二冷凝器(26)的排气端伸入舱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安立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安立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542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肥料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碎屑收集挤压功能的数控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