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安全气囊的侧撞触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48773.0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0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苏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安全气囊 触发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的侧撞触发机构,包括沿汽车左右方向延伸的传感器安装座,所述传感器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竖向的传感器外壳,所述传感器外壳的内部为密闭的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所述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内安装有侧撞触发机构,汽车受到左侧或右侧的猛烈撞击都会使侧撞触发机构触发对应的安全气囊;本发明的液体水银与电极腔是被完全隔离的,因此不存在因路面颠簸而发生水银飞溅到电极上的现象,进而杜绝了错误触发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汽车零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水银开关是高档轿车上常用的气囊触发传感器,碰撞传感器利用水银导电良好的特性制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使水银产生惯性力;惯性力在水银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会将水银抛向传感器电极,使两个电极接通,从而接通气囊点火器电路的电源;但是水银具有流动性,例如在强度较大的颠簸路段,其上下剧烈颠簸会时有可能会使水银发生震荡、飞溅至触发电极的现象,进而造成安全气囊错误触发造成事故;或是在汽车需要被吊装等特殊场景下,汽车的姿态需要发生改变,而汽车的姿态的改变也会使水银流向电极进而触发安全气囊,造成安全气囊的错误触发现象。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的侧撞触发机构。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侧撞触发机构,包括沿汽车左右方向延伸的传感器安装座,所述传感器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竖向的传感器外壳,所述传感器外壳的内部为密闭的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所述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内安装有侧撞触发机构,汽车受到左侧或右侧的猛烈撞击都会使侧撞触发机构触发对应的安全气囊。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外壳为密闭的竖向方形壳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侧撞触发机构包括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轴线与汽车的前后方向平行;汽车受到左侧撞击时,所述偏心轮会因惯性瞬间逆时针旋转x°;汽车受到右侧撞击时,所述偏心轮会因惯性瞬间顺时针旋转y°;偏心轮逆时针旋转x°时会触发车内左侧的安全气囊;偏心轮顺时针旋转y°时会触发车内右侧的安全气囊。
进一步的,所述x与所述y的数值相等,且x和y的取值范围均为10至15。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轮包括轮轴,所述轮轴的两端与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轮轴的外侧通过轴承同轴心转动设置有旋转套,所述旋转套能沿所述轮轴旋转;所述旋转套的外侧同轴心设置有轮环,所述轮环的内壁通过若干支撑杆与所述旋转套固定连接,所述轮环与所述旋转套同步旋转;所述轮环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偏心配重。
进一步的,所述轮环的两端外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左牵引绳座和右牵引绳座;还包括铅锤状的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所述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左牵引绳座和右牵引绳座;所述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下端分别固定悬挂设置有左磁性柱和右磁性柱;
所述撞击触发机构安装腔室的下壁上左右对称固定安装有竖向的左永磁体和右永磁体;所述左永磁体和右永磁体的N磁极均朝上设置,所述左磁性柱和右磁性柱的下端分别被磁吸在左永磁体和右永磁体N磁极上端;且所述左永磁体、左磁性柱之间的磁吸强度与右永磁体、右磁性柱之间的磁吸强度相同;
所述左永磁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左约束套,所述右永磁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右约束套;左磁性柱和右磁性柱的下端分别被磁吸在左永磁体和右永磁体N磁极上端时,左约束套和右约束套分别围合限位左磁性柱和右磁性柱的外侧,使左磁性柱和右磁性柱在水平方向上不能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轮环的顶端的所述偏心配重为左右对称的硬质“V”形管体,所述“V”形管体的管内底部填充有水银液体,所述“V”形管体的上端的左右管口分别为左水银甩出口和右水银甩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8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检测报警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抗冲击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