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程结构高程与沉降变形的高精度测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37241.7 | 申请日: | 2019-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9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挺生;张充;蒋灵;潘志忠;况宇琦;张雷;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董路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程 结构 高程 沉降 变形 高精度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程结构高程与沉降变形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包括基准位平衡机构、测点位测量机构和连通导管,基准位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储液槽,第一储液槽上设有第一进液口、溢流口、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处设有第一阀门,测点位测量机构和连通导管均有N个,测点位测量机构包括第二储液槽和测量管组,第二储液槽上设有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A和第二出液口B,第二出液口A上设有第二阀门A,第二出液口B上设有第二阀门B,测量管组包括导流管和多个测量管,导流管的一端与第二出液口A连通,测量管的下端密封,测量管的上端开口,测量管上设有刻度,且各测量管的上端与导流管连通。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安装和拆卸方便,且可实现同时对多处观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程结构高程与沉降变形的高精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也在蓬勃发展,房屋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数量呈增长趋势,因此,沉降观测对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避免日后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具体而言,建筑物沉降观测是施工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安全监测的必要手段,是一项技术性要求高且耗时长的监测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恰当选择好沉降观测技术方案,可降低程造价,又可取得可靠的观测数据,最终科学准确地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为指导施工方案和今后该建筑物的运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为能精确的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施加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因此,对仪器的精度和人工操作的规范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否则容易造成偶然误差。当前,广泛使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沉降点测式观测,当涉及多处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时,需要测量者频繁更换观测位置,不仅信息获取过程复杂,人工成本较高,精度较低,且观测数据单一,仅限于某一时间点的测量,不能实现沉降的实时监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结构高程与沉降变形的高精度测量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安装和拆卸方便,且可实现同时对多处观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工程结构高程与沉降变形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包括基准位平衡机构、测点位测量机构和连通导管;
基准位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储液槽,第一储液槽上设有第一进液口、溢流口、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的高度小于溢流口的高度,第一出液口处设有第一阀门;
测点位测量机构和连通导管均有N个,测点位测量机构包括第二储液槽和测量管组,第二储液槽上设有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A和第二出液口B,第二出液口A倾斜设置,第二出液口A上设有第二阀门A,第二出液口B上设有第二阀门B,测量管组包括导流管和多个测量管,测量管的下端密封,测量管的上端开口,测量管上设有刻度,零刻度线位于测量管的下端,最大的刻度线位于测量管的上端口处,多个测量管沿着导流管的延伸方向依次分布,且各测量管的上端口与导流管连通;
在各测点位测量机构中,导流管的一端与第二出液口A出口连通,导流管的水平高度自其与第二出液口A连接的一端到其另一端的延伸方向依次降低;
N个第二储液槽依次连通,在两个相互连通的第二储液槽中,在前的第二储液槽的第二出液口B通过连通导管与在后的第二储液槽的第二进液口连通,第一储液槽的第一出液口通过连通导管与位于首位的第二储液槽内的第二进液口连通,当第一储液槽和各第二储液槽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时,各第二储液槽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A和第二出液口B均不高于第一储液槽的溢流口。
所述的导流管呈蛇形,导流管包括多个直管段和U型连接管段,各直管段均倾斜设置,U型连接管的分别和与其相邻的两直管段的一端连通。
所述的测量管组还包括旋转套管,导流管的一端通过旋转套管与第二出液口A连接,导流管可绕着其轴线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72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确保制动助力器负压的系统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