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36306.6 | 申请日: | 2019-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3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航;彭鸿;丁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徐斌斌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上边 加强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上边梁顶部抗压力差的问题。本汽车的上边梁包括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外板,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外板之间合围形成腔体,本加强结构包括加强件,加强件设置在腔体内,加强件与上边梁内板和/或上边梁外板相固连,且加强件将腔体分隔为至少两个加强腔。加强件在起到本身所带来的加强作用的同时又起到了一个分隔件的作用,从而形成多个加强腔,使得整个上边梁结构的抗弯和抗压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能够在顶部抗压中起着关键的载荷传递作用,从而能够将抗压力分散到A柱、顶盖前横梁、B柱传递到车身各个位置极大的提高了车顶的抗压能力和强度等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常用的代步工具。而由于汽车的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汽车生产制造中,其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正面碰撞和侧碰上,其对车顶的强度要求往往容易忽略。但是车顶的强度又与车内乘员的安全息息相关。而车顶强度等级基于试验过程中在压板位移量127mm范围内测得的峰值载荷与车重(整备质量状态)之比(SWR)进行评价。
而上边梁是决定车顶强度等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上边梁的抗弯能力不足,抗压力无法有效的传递到A柱、顶盖前横梁、B柱,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能量被上边梁的变形消耗掉,抗压力在初期就会比较低,且压板位移会比较大,车顶强度等级较差。
现有的汽车的上边梁结构,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620788748.7)公开了一种Z型折弯式吸能的发动机舱上边梁,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内板和外板连接并形成两端开口的中空柱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中段上设置有两条与所述柱形体的轴向方向垂直的压溃诱导槽,第一压溃诱导槽在中段的前侧,第二压溃诱导槽在中段的后侧,外板的后段上有与所述柱形体的轴向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条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前部与第二压溃诱导槽相连通;所述的内板的前段上有多个第三压溃诱导槽;所述柱形体能够在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第二压溃诱导槽处发生形变。
现有的汽车上边梁结构中,为了提高上边梁的强度,均是如上述在上边梁外板和上边梁内板上设置加强筋结构。或在上边梁内板或上边梁外板上设置加强板结构,甚至为了提高加强效果,加强板采用Patch加强板,即加强板与上边梁外板或上边梁内板先点焊连接,再同时进行炉内热成型,成型后与上边梁外板或上边梁内板一起和周边部件连接。与普通加强板的差别是可以与上边梁外板或上边梁内板做到全贴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加强板的加强效果。但无论是设置加强筋和结构还是加强板的结构,其顶部抗压力还是无法满足安全等级需求。
为了提高顶部抗压力,现有的常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增加Patch加强板的厚度或者增加加强筋的数量或厚度亦或者增加上边梁外板或上边梁内板的厚度,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由于增加厚度的同时其本身重量也增加了,从而导致抗压力的提升比较有限,还是无法满足安全等级需求,同时还增加了车辆的整体重量,与车辆轻量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又相违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汽车上边梁顶部抗压力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上边梁包括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外板,所述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外板之间合围形成腔体,本加强结构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加强件与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或上边梁外板相固连,且所述加强件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至少两个加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63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