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4912.4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6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英;秦同;苏瀚生;魏家军;刘佳蓬;赵伟;石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张卓 |
地址: | 6105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压 联合 加载 试验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加压系统,加压系统包括沿机匣的径向布局的承压装置和传压装置,承压装置的第一侧面与传压装置的第二侧面贴合,传压装置的第三侧面与机匣的内表面贴合;加热组件,加热系统设置在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三侧面,加热系统用于对机匣的内表面加热;反力系统,反力系统的第一反力组件和第二反力组件分别设置于承压装置和传压装置的两端,第一反力组件和第二反力组件用于在对机匣径向加压、加热的同时,约束承压装置和传压装置的轴向变形。这样,即可实现不同温度下的内压加载,达到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强度考核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考核航空发动机机匣强度试验中,需要在机匣内腔模拟发动机传递给机匣的热载荷和压力载荷,通过热载荷和压力载荷的联合加载考核机匣强度。因此,需设计一套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放置在机匣内腔,在不同温度下对机匣施加内压载荷进行机匣强度考核。
可见,亟需一种能够在航空发动机机匣热压联合加载强度试验中单独可控热载荷和压力载荷的加载试验装置,以便设置不同温度进行线性内压载荷加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匣热压联合加载试验装置,所述加载试验装置包括:
加压系统,加压系统包括沿机匣的径向布局的承压装置和传压装置,所述承压装置为承压油囊,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围合成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盛放有流沙,其中:所述承压装置的第一侧面与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二侧面贴合,且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表面上设置有进回油管路;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三侧面与机匣的内表面贴合;所述承压装置的第一侧面、以及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所述传压装置的第三侧面,所述加热系统用于对所述机匣的内表面加热;
反力系统,所述反力系统包括沿所述机匣的轴向布局的第一反力组件和第二反力组件,所述第一反力组件和所述第二反力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压装置和所述传压装置的两端,所述第一反力组件和所述第二反力组件用于在对所述机匣径向加压、加热的同时,约束所述承压装置和所述传压装置的轴向变形。
可选的,所述承压油囊的外表面贴合有隔热层;所述第三侧面上的所述加热系统为贴合在所述机匣内表面的加热垫;
所述装置还包括贴合在机匣外表面的与所述加热垫相对的隔热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力组件包括固定底盘和轴向反力轴,所述轴向反力轴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底盘上,所述轴向反力轴与所述机匣的中心轴重合,以及,
所述第二反力组件包括动密封活塞和锁紧螺母,所述动密封活塞套设在所述轴向反力轴的第二端,所述锁紧螺母将所述动密封活塞锁紧在所述轴向反力轴上;
所述承压装置和所述传压装置位于所述动密封活塞和所述固定底盘之间。
可选的,所述承压装置和所述传压装置均为环形结构,所述传压装置的内环面贴合在所述承压装置的外环面,所述轴向反力轴位于所述承压装置的环形中心;
所述反力系统还包括径向反力轴,所述径向反力轴套设在所述轴向反力轴上,且所述径向反力轴的外表面与所述承压装置的内环面贴合。
可选的,所述径向反力轴为环形轴,所述径向反力轴的内环面与所述轴向反力轴的外表面存在间隙;
所述承压装置的进回油管路位于所述间隙内,从所述固定底盘上的通孔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49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转子内腔流动特性测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