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道交通的实时检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0954.2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9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郭宇奇;黄子超;李斌;侯德藻;李宏海;李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17;G08G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和立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56 | 代理人: | 张伟朴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道 交通 实时 检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一种用于隧道交通的实时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时获取隧道内的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相对高度差;
实时获取隧道内的至少一个直线探测器的阻断间隔;
分析所述隧道内的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相对高度差和所述隧道内的至少一个直线探测器的阻断间隔中的至少一者;
当分析结果符合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时,定位出在所述隧道内的事故位置,包括:
确认所述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包括第一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和第二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将包含所述事故位置的隧道内的车辆事故信息发送到相关的智能信息终端;
该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车顶预先设置距离感应器;所述距离感应器为激光雷达装置,该激光雷达装置与隧道内的智能交互节点进行实时的信息传输,且该激光雷达装置被配置为优先和距离最近的智能交互节点进行信息传输;
所述分析所述隧道内的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相对高度差,包括:
实时获取所述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车顶与该行驶车辆正上方隧道顶部之间的第一高度;行驶车辆的车身高度是已知量,隧道本身高度也是已知量,
计算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至少一辆行驶车辆的车身高度之和,确认计算结果为第二高度;
实时计算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隧道本身高度的差值的绝对值,确认所述差值的绝对值为所述相对高度差;
在所述相对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和所述第二高度中的至少一者发生显著数值变化后,所述相对高度差持续显示一个较大的特定数值的情况下,确认所述情况为第一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
在所述相对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和所述第二高度中的至少一者持续发生不规则变化的情况下,确认所述情况为第二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获取所述相对高度差和所述阻断间隔中的至少一者之前,在所述隧道内设置所述直线探测器和智能信息交互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将所述直线探测器和所述智能信息交互节点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隧道内的位置信息刻录在所述直线探测器和所述智能信息交互节点中的至少一者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内的至少一个直线探测器的阻断间隔,包括:
获取隧道内的至少一个直线探测器的阻断间隔;
在所述至少一个直线探测器的阻断间隔在发生不规则的阻断间隔之后,所述直线探测器处于一直阻断状态的情况下,确认所述情况为第三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分析结果符合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时,定位出在所述隧道内的事故位置,包括:
确认所述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所述第二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和所述第三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中的任一者或多者;
当分析结果符合所述第一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所述第二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和所述第三预设的事故检测条件的至少一者时,获取相应的所述直线探测器和所述智能信息交互节点在所述隧道内的位置信息;
根据相应的所述直线探测器和所述智能信息交互节点在所述隧道内的位置信息,定位出在所述隧道内的事故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095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