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及其装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171299.6 | 申请日: | 2019-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3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 发明(设计)人: | 杜常清;任重;邵建波;张佩;邹斌;卢炽华;袁守利;王海雄;陈孟春;高海龙;江威;周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6;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3;H01M10/058;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驾驶 测试 目标 动力电池 系统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及其装配方法,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内部设有若干电池,所述电池中间高度位置设有贴片式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池两端设有与其焊接的若干汇流排,所述汇流排两端设有正负极连接线束,所述汇流排远离电池的一侧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远离电池一侧设有分体式壳体。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重量比能量密度和体积比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系统的灵活性,还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结构强度、散热性能,满足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对于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是近年来全球的研究热点。根据《智联网汽车蓝皮书》报告,我国已有16个地区拥有或正在打造无人驾驶测试场地。对于在真实路面上的无人驾驶测试,除了无人驾驶车辆本体以外,其他模拟行驶车辆、模拟行人、建筑物等同样十分重要。因此,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模拟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为了满足作为测试车的功能,其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其车身通常由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泡沫等)制作而成,其底盘通常高度有限等。
同时,作为电动汽车核心系统之一的动力电池系统必然成为近年来全球的研究热点。而锂离子动力电池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性能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根据前面所述,由于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独特功能和特殊结构特征,其对动力电池系统的要求与传统电动汽车有所不同。首先,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要求动力电池系统具有较强的防振动、冲击、挤压等性能;其次,由于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底盘空间局促,高度有限,除却动力电池系统之外还有其余诸如动力、转向、刹车、电控等系统,因此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需要紧凑灵活,在满足动力系统电压和容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能量密度,并且实现系统的轻量化。
发明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及其装配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不仅能够在保证单体电池能量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动力电池组整体的能量密度,达到较高电压平台,满足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对动力系统电压和容量的要求;还能够在达到防振动、冲击等性能的结构强度下,克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高度有限、空间局促的困难,实现系统的轻量化,灵活利用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空间进行装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内部设有若干电池,所述电池中间高度位置设有贴片式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池两端设有与其焊接的两个汇流排,所述汇流排两端设有正负极连接线束,所述汇流排远离电池的一侧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远离电池一侧设有分体式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排为复合片,所述汇流排与电池正负极焊接的区域为纯镍材料、其余汇流排区域为紫铜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排设有镂空和翻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监测线束与汇流排的翻边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板与汇流排通过绝缘导热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体式壳体通过螺钉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无人驾驶测试目标车的动力电池系统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单体电池按所需的串并联形式用固定支架固定,并竖直放置;
2)将贴片式温度传感器固定在单体电池中等高度的位置;
3)将电压监测线束与汇流排的翻边结构采用锡焊的方式焊接起来;
4)将正负极连接线束与汇流排采用锡焊的方式焊接起来;
5)将汇流排按照圆柱形单体电池的串并联形式与电池正负极采用点焊的方式焊接起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12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