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171066.6 | 申请日: | 2019-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0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 发明(设计)人: | 叶佳勇;栾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云智网数据产业(常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00 | 分类号: | B60R1/00;B60R16/033;B60Q9/00 |
| 代理公司: | 南通毅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6 | 代理人: | 韩冬 |
| 地址: | 213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车 盲区 预警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包括车体,车体由路侧盲区感知模块、车侧盲区感知模块、车载OBU、卫星定位模块和告警预警模块组成,路侧盲区感知模块的输出端与车载OBU的输入端连接。该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通过设置车体由路侧盲区感知模块、车侧盲区感知模块、车载OBU、卫星定位模块和告警预警模块组成,从而具有不受车辆、区域、时间限制,在车体沿途均可提供盲区预警,扩大了车体视距范围,适用城市复杂交通状况与场景,同时能够提前感知并发现车辆盲区、道路盲区内的交通元素及运行态势,大大降低车体交通事故的发生,本发明的车体盲区预警系统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全自动化运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警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促使汽车工业飞速发展,随着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增大,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导致乘车出行的安全性降低,车辆的自身结构导致车辆不可避免地存在视觉盲区,同时,车辆行驶时受到地形的影响、交叉路口建筑物的遮挡、其他交通工具的遮挡以及转弯时的内轮差效应也会形成视觉盲区,车辆盲区主要分为:车头盲区、车尾盲区、车底盲区、后视镜盲区、AB柱盲区、转弯盲区。
城市交通路况、场景复杂多变,尤其对于公交车而言,更容易受到盲区的影响,引发人员碰撞、车辆碰撞的交通事故,单一的传感探测技术或系统,较难解决公交车沿途的盲区问题。
因此,本发明采用多传感融合识别的方式,解决公交车沿途盲区的行人、车辆识别及预警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其具有系统结构简单,全自动化运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交车盲区预警系统,包括车体,车体由路侧盲区感知模块、车侧盲区感知模块、车载OBU、卫星定位模块和告警预警模块组成,路侧盲区感知模块的输出端与车载OBU的输入端连接,车侧盲区感知模块的输出端与车载OBU的输入端连接,车载OBU的输出端与告警预警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卫星定位模块的输出端与车载OBU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告警预警模块包括视频显示终端、语音提醒和告警指示灯,车侧盲区感知模块包括前车载雷达、前车载摄像头、后车载雷达和后车载摄像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告警预警模块用于直接提醒司机盲区内存在安全威胁。
进一步地,前车载雷达的输出端通过车载OBU与告警预警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前车载摄像头通过车载OBU与视频显示终端的输入端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前车载雷达用于感知车体前方和车体两侧盲区内的行人、车辆,感知结果实时传输至车载OBU,前车载摄像头将车体靠近路肩特定盲区内的视频图像传输至车载OBU,前车载雷达和前车载摄像头感知数据,统一经车载OBU进行分发,雷达数据分发至告警预警模块,视频数据分发至视频显示终端。
进一步地,后车载雷达的输出端通过车载OBU与告警预警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后车载摄像头通过车载OBU与视频显示终端的输入端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后车载雷达用于感知车体后方和车体两侧盲区内的行人、车辆,感知结果实时传输至车载OBU,后车载摄像头将车体靠近路肩特定盲区内的视频图像传输至车载OBU,后车载雷达和后车载摄像头感知数据,统一经车载OBU进行分发,雷达数据分发至告警预警模块,视频数据分发至视频显示终端。
进一步地,车体的顶部中心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截面呈梯形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体与支撑块配合使用,对支撑块起到固定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云智网数据产业(常州)有限公司,未经中云智网数据产业(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10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