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67118.2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1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柴荣阳;吴亮;曹学思;周丽华;马新成;郑志军;彭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2 | 分类号: | B61L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秀程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列车 测速 测距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速度传感器模块和加速度计模块分别得到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其中,所述第一行驶数据包括第一速度、第一距离,第二行驶数据包括第二速度、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判断是否满足空转打滑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确定采用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或者根据第二速度和第二距离得到当前测速测距结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速度采集模块的第一行驶数据和加速度计模块的第二行驶数据,并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空转打滑条件,再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根据第一行驶数据或者第二行驶数据得到所述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结果,从而保证了测速测距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
背景技术
车载控制器(Vehicleon-board Controller,VOBC)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主要负责车载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P)及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 TrainOperation,ATO),列车的速度及距离是保证车载控制器运行的基本参数。目前,车载设备现场主要使用轮轴速度传感器和雷达测速传感器来测量列车的速度及距离。轮轴速度传感器技术比较成熟,但一旦发生空转打滑现象时,车轮转速将与实际运行速度发生较大偏差。铁路部门为避免空转打滑现象发生,采取了一定的黏着控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空转打滑。
通过对8mm雷达前端进行了整体的方案设计,并通过对硬件芯片的选择,设计了集成信号调理单元,基本实现了测速要求。目前城轨列车比较常用的车载测速设备组合为轮轴速度传感器与雷达传感器组合的形式,通过建立空转打滑矫校正模型,提高了测速测距精度。另外也存在使用雷达、轮轴速度传感器、加速度计利用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进行测速测距。
通过黏着控制虽然可以减弱列车空转打滑现象发生,但是正是这些较微弱且较高频率发生的空转/滑行造成的列车测速测距误差,构成了基于轮轴速度传感器的列车测速测距方法定位误差的主要部分。雷达测速传感器与轮轴速度传感器结合的形式能一定程度避免空转打滑现象发生,但在速度较低时,多普勒效应不明显,测速精度较低,无法满足对于测速测距的精度要求。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方法存在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速度传感器模块和加速度计模块分别得到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其中,所述第一行驶数据包括第一速度、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行驶数据包括第二速度、第二距离;
根据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空转打滑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确定采用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或者根据第二速度和第二距离得到当前测速测距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空转打滑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确定采用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或者根据第二距离和第二距离得到当前测速测距结果,具体包括:
若根据所述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确定满足预设的空转打滑条件,则根据所述第二速度和第二距离,得到当前测速测距的结果,并将所述第二速度和第二距离用于校准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
若根据所述第一行驶数据和第二行驶数据确定不满足预设的空转打滑条件,则根据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得到当前测速测距结果,并将所述第一速度和第一距离用于校准所述第二速度和第二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空转打滑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行驶数据中的第一加速度和第二行驶数据中的第二加速度的差值超过预设的加速度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列车的测速测距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71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