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64703.7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3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缪绍勇;王国庆;路三平;叶晶;顾亚清;万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5/46;E02D19/10;E02D5/34;E02D3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海 海区 运营 地铁 上方 地基 加固 措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其步骤为:首先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在地铁隧道周边打设单排截水旋喷桩;在地铁保护区内实施井点降水,并加密降水井布置;降水后,在地铁保护区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先开挖两端的抗拔桩冠梁范围,再开挖中间盖板区域;在隧道两侧先进行抗拔灌注桩施工,再进行分段分层开挖;整条地铁线路保护区段抗浮结构施工完成后,卸除地铁线路两侧设计主槽上方的土体。本发明能够减少挖土施工导致地铁上方卸荷影响时间,加快门式抗浮结构形成时间,有效控制地铁结构变形,保证运营地铁线路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上方地基加固措施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营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我国大中城市交通布置网正在不断密集化,而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城市功能多样性和便捷性的需求,实现综合式一体化城市,在近海填海区域已运营的地铁上方修建城市构建筑物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由此产生的深基坑开挖以及地铁保护技术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技术难点,既要考虑自身建设施工的需求,同时地铁保护过程中还要考虑地铁加固措施到位,确保运营地铁线路上浮变形极小,避免临海导致潮汐水位的变化对地铁产生不良影响。为此,需要提出一种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提出一种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近海填海区域运营地铁上方的地基加固措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在地铁隧道周边打设单排截水旋喷桩,旋喷桩桩径为800mm,间距为650mm;
(2)在地铁保护区内实施井点降水,并加密降水井布置,同时将降水井深度加深一至两倍,以降低地下水对隧道的浮力;
(3)降水后,在地铁保护区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先开挖两端的抗拔桩冠梁范围,再开挖中间盖板区域,然后根据监测数据情况继续调整开挖的顺序;
(4)在隧道两侧先进行抗拔灌注桩施工,再进行分段分层开挖;
(5)整条地铁线路保护区段抗浮结构施工完成后,卸除地铁线路两侧设计主槽上方的土体。
进一步,上述步骤(3)中,降水后,在地铁保护区两端同时采用竖井进行开挖,由两端向中间两块同时开挖同时施工混凝土冠梁和盖板,然后根据监测数据情况继续调整开挖的顺序和同时施工的分块。
进一步,上述步骤(4)中,在隧道两侧先进行抗拔灌注桩施工,再进行分期分层开挖,其具体步骤为:
1)先进行第一层土方开挖,开挖深度在1.3米,地铁上浮的监测数据未发生明显变化;
2)开始第二层土方开挖,开挖深度在1.3米,地铁上浮的监测数据仍未发生明显变化;
3)开始第三层土方开挖,开挖深度在1.0米,监测数据突变,然后经过几天的持续上浮最终稳定在4.1~5.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在地铁保护区内实施井点降水,提前降低地下水对隧道的浮力,有效保证基坑开挖期间水位稳定,减少地铁保护范围内的水位影响,为隧道上方土体开挖创造有利条件;
(2)本发明先进行抗拔灌注桩施工,再分段分层开挖,减少一期开挖后因灌注桩施工工期导致地铁上方卸载时间较长而导致隧洞结构变形值增大,减少地铁因为上方深基坑开挖卸土而加固形式未能及时有效形成期间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保证运营地铁线路的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47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