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160563.6 申请日: 2019-11-23
公开(公告)号: CN110818728B 公开(公告)日: 2021-02-23
发明(设计)人: 司书毅;赵午莉;陈明华;常珊珊;张聪慧;王俊霞;邵荣光;余利岩;肖同美;李妍;甄心;姜威;许艳妮;张晶;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513/22 分类号: C07D513/22;A61P35/00;A61K31/4995;C12N1/14;C12P17/18;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130 代理人: 王为;孟旭
地址: 100050***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多硫代二酮哌嗪类 化合物 secoemestrin 制备 方法 及其 用途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天然药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从微生物中,特别是从真菌发酵产物中获得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及其药用盐类在制备和治疗与癌症相关的疾病,例如肺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本发明所述的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或其药用盐,其结构如下所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药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从微生物中,特别是从真菌发酵产物中获得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及其药用盐类在制备和治疗与癌症相关的疾病,例如肺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等。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全球近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造成的。据统计,2015年约880万人死于各种癌症,其中肺癌死亡169万例、肝癌死亡78.8万例、结肠直肠癌死亡77.4万例、胃癌死亡75.4万例,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临床上抗肿瘤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细胞毒类、单抗类、激素类、生物反应调节剂等药物。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长春花碱、羟基喜树碱、多西他赛等生物碱类;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等生物烷化剂类;阿霉素、柔红霉素等抗菌药物;顺铂和卡铂等铂类化合物,吉西他宾、甲氨喋呤、替加氟等。单抗类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阿伦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等。激素类主要有三苯氧胺、莫西芬、依西美坦、氟它米、阿那曲唑、福美司坦、诺雷得、戈舍瑞林、甲孕酮、去氢甲孕酮等;生物反应调节剂主要有干扰素、细胞介素-2、胸腺肽类。

这些药物的应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但是随着药物的长期应用,其中有些药物在临床上发生了继发性耐药的情况,其中有治疗肺癌的抗肿瘤药吉非替尼、培美曲塞;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伊马替尼;治疗乳腺癌的抗肿瘤药氟维司群;治疗胶质瘤的抗肿瘤药替尼泊苷等。另外,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因选择性差、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也一直是世界科学家们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动力。

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药用植物及海洋生物一直是药物先导物及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多样性、广泛的生物活性、可重复性强,并可通过发酵及利用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容易大量获得样品等优点,越发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

本发明从一株裸胞壳属真菌Emericella sp.1454大米发酵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组分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个具有抗肺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等活性的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首次发现该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毒性,在动物体内也体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因此,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应用前景。本发明专利涉及Secoemestrin C的产生菌株、制备方法及抗肿瘤细胞株和体内抗肿瘤活性,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株裸胞壳菌真菌(真菌1454)。

本发明所述的菌株,保藏编号:CGMCC No.17765。

该菌株于2019年05月30日送交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CGMCC No.17765,分类命名:裸胞壳菌Emericella sp.。

本发明所述的菌株用于制备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Secoemestrin C)或其药用盐。

本发明所述的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或其药用盐,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05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