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5961.0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1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郭峰;燕阳阳;杨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局部 增强 钛合金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属于医疗器械领域。颅内支架主体由正弦波结构与连接杆组成的单菱形单元,以及对两个单菱型单元合并后形成的双菱形单元所构成的管状结构。双菱形单元能够改善支架的柔顺性,单菱形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支架的稳定性支撑性能。此外,通过调整不同形状单元的位置、数量可以设计变化出多种支架结构,实现不同的力学特性。基于混合单元结构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设计能够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设计出一种优化的单元配比,在保证支架顺应性的前提下实现对特定位置(如瘤径口处)的支撑增强,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血管性病变、外伤、感染、肿瘤等诱因下导致的脑血管的异常膨出,也是是造成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材料的不断创新伴随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更多的颅内动脉瘤能通过介入手段能够获得完全栓塞。但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巨大、宽颈、梭形、夹层、有穿支血管等情况而言,介入治疗难度仍然很大;现有产品难以协调柔顺性和支撑性能,刚度大的支架整体偏硬,植入后贴壁性差,易导致内皮过度增生。顺应性好的支架往往支撑性能不够,在置入复杂病变部位存在支架移位、支架膨胀不良及塌陷等并发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支架包括了具有柔顺的双菱形单元以及较强支撑性的单菱形单元。通过调整不同单元的位置、形状和数量配比可以设计变化出多种支架结构,实现不同的力学特性;在保证支架顺应性的前提下实现对特定位置(如:瘤径口处)的支撑增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颅内支架主体由正弦波结构与连接杆组成的单菱形单元,以及对两个单菱型单元合并后形成的双菱形单元所构成的管状结构。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单菱形单元与双菱形单元的排布方式采用中部加强的方式,即在颅内支架中部设计加入单菱形单元结构;单菱形单元跨度>4mm,单菱形单元占整个颅内支架表面积的12.5~50%。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单菱形单元与双菱形单元的排布方式采用均匀加强的方式,即在整个颅内支架表面均匀的填加单菱形单元结构,单菱形单元占整个颅内支架表面积的0~33.3%。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单菱形单元合并成双菱形单元过程中,保留原结构的连接杆,并对连接杆进行圆角处理,圆角半径为0.02~0.05mm。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正弦波结构与连接杆组成的单菱形单元高度尺寸与宽度尺寸比为1~1.5。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颅内支架的正弦波结构丝宽为0.03~0.07mm,连接杆高度为0.05~0.1mm,宽度为0.05~0.1mm。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颅内支架两端单元顶点处为半圆弧结构,圆弧直径为0.15~0.25mm。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颅内支架壁厚为0.05~0.085mm,颅内支架长度为15~40mm,颅内支架标称直径为2~7mm。
所述的局部增强型镍钛合金颅内支架,颅内支架为超弹性镍钛合金材料,其弹性范围为10%~15%。
本发明的设计思想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59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