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4872.8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2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翟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D11/00 | 分类号: | B21D11/00;B21D11/22;H01R43/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妍妍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线 端子 折弯 装置 | ||
1.一种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内导体(410)、外导体(420)和中间绝缘隔芯(430),所述外导体(420)包括圆柱套管(4201)和具有两侧边和一底边的U形板(4202),圆柱套管(4201)的一侧端面与U形板(4202)的底边焊接固定于一体,且U形板(4202)的两个侧边沿着圆柱套管(4201)的轴线方向设置;在U形板(4202)的两个侧边上均设置一个第一外插鼻(450),在U形板(4202)的底边上设有第二外插鼻(480),中间绝缘隔芯(43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接于圆柱套管(4201)内,内导体(41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接于中间绝缘隔芯(430)内,且内导体(410)的一端伸出中间绝缘隔芯(430)外并形成内插鼻(440),所述内插鼻(440)置于U形板(4202)的两个侧边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装置包括机架(11)、第一折弯气缸(21)、第二折弯气缸(22)、上支撑模具(31)、下支撑模具(32)和压板(33),所述下支撑模具(32)固定于机架(11)上,两个第二折弯气缸(22)对称设于下支撑模具(32)的左右两侧,一个第一折弯气缸(21)设于下支撑模具(32)的前侧,且第一折弯气缸(21)的气缸轴运动方向与第二折弯气缸(22)的气缸轴运动方向相垂直;在下支撑模具(32)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凹槽(321),在第一凹槽(321)的两侧对称设有两支撑台(322),所述U形板(4202)中的底边水平贴合支撑在支撑台(322)的上端面上,U形板(4202)的两侧边贴合在两支撑台(322)的外壁面上,内插鼻(440)伸于两支撑台(322)之间,所述上支撑模具(31)上设有收纳槽(310),在上支撑模具(31)下端面设有第二凹槽(312)和两个第一折弯槽(325),上支撑模具(31)压合于下支撑模具(32)上,且上、下支撑模具相啮合,所述支撑台(322)上的U形板(4202)置于收纳槽(310)内,所述第二凹槽(312)与第一凹槽(321)组合形成第一折弯腔(800),第一折弯气缸(21)的气缸轴伸于所述第一折弯腔(800)内并对内插鼻(440)进行折弯,两个第二折弯气缸(22)对应伸于两第一折弯槽(325)内并对第一外插鼻(450)进行折弯, 压板(33)插接于上支撑模具(31)上,且压板(33)将第二外插鼻(480)压合于上支撑模具(31)的上端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模具(32)上两个支撑台(322)之间设有限位板(51),内导体(410)上的所述内插鼻(440)被第一折弯气缸(21)抵触在限位板(51)上,并以限位板(51)上的抵触面为转动点进行90°折弯,所述第一外插鼻(450)沿着支撑台(322)的外壁面进行90°折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撑台(322)的内壁上均设有导向台阶面(50),所述限位板(51)水平置于导向台阶面(50)的上方,在第一折弯气缸(21)的气缸轴上设有矩形导向块(211),所述矩形导向块(211)置于导向台阶面(50)上,且矩形导向块(211)的上端面与限位板(51)下端面之间形成有0.6-0.9cm的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模具(32)的上端面设有第一限位槽(328),所述第一限位槽(328)与第一凹槽(321)相平行,且第一限位槽(328)的两端口延伸于下支撑模具(32)的端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模具(31)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328)相适配的凸筋(318),所述上支撑模具(31)与下支撑模具(32)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槽(328)与凸筋(318)的相互啮合而限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端子的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模具(32)的上端面且位于第一凹槽(321)的末端设有两个限位凸台(329),在上支撑模具(3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限位槽(319),所述第二限位槽(319)与凸筋(318)相垂直,上支撑模具(31)与下支撑模具(32)相互配合后,两个限位凸台(329)置于第二限位槽(319)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487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