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气体供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19234.7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8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片冈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7C7/00 | 分类号: | F17C7/00;F17C13/00;F17C13/04;F17C13/12;B60L50/71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李奕伯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气体 供给 系统 | ||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气体供给系统。气体供给系统具有腔室、前歧管、循环管以及易熔塞阀。所述腔室存储氢气。所述前歧管连接至所述腔室,并且氢气流过所述前歧管。所述循环管设置为使得氢气能够流过所述前歧管,并且所述循环管具有比所述腔室高的导热率。所述易熔塞阀远离所述腔室而设置在所述前歧管中。热从所述循环管传递至所述易熔塞阀。所述易熔塞阀通过在等于或高于预定开放温度的温度下开放而将所述腔室中的所述氢气以及所述前歧管中的所述氢气排出至外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气体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5-175416号(JP 2015-175416A)中,公开有气体存储罐、安全阀、传递构件以及隔热构件,所述气体存储罐配备有存储气体的罐体,所述安全阀当被加热至等于或高于预定温度的温度时将存储在罐体中的气体排出,所述传递构件将热传递至安全阀,所述隔热构件覆盖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5-175416号(JP 2015-175416A)的气体存储罐中,作为排出部的安全阀直接连接至作为容器的罐体。因此,当容器和传递构件周围的温度变高时,消耗了应当从传递构件传递至排出部的热的一部分,以升高容器的温度。因此,排出部的温度可能变得不容易上升。排出部的温度上升的不容易性意味着在高温状态下的排出部处排出气体的操作的开始被延迟。因此,在具有通过在等于或高于预定开放温度的温度下开放而排出容器中的气体的排出部的构造中,存在抑制在高温状态下的排出部处排出气体的操作的开始被延迟的改进空间。
鉴于前面提到的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气体供给系统,其能够在具有通过在等于或高于预定开放温度的温度下开放而排出容器中的气体的排出部的构造中,抑制在高温状态下的排出部处排出气体的操作的开始被延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具有:容器,其存储气体;流体通道部,其连接至所述容器,并且气体流过所述流体通道部;管路,其设置为使得气体能够流过所述流体通道部,并且所述管路具有比所述容器高的导热率;以及排出部,其远离所述容器而设置在所述流体通道部处,所述排出部具有从所述管路传递至其的热,并且通过在等于或高于预定开放温度的温度下开放而将所述容器中的气体以及所述流体通道部中的气体排出至外部。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中,当包括管路的容器的外周部的温度变高时,热在管路中传递。管路具有比容器高的导热率,所以管路中的热传递的速度高于容器中的热传递的速度。随后,该热从管路传递至排出部。排出部的温度通过从管路供给至排出部的热而上升。当排出部的温度变为等于或高于预定开放温度时,容器中的气体的一部分以及流体通道部处的气体的一部分通过排出部的开放而从排出部排出至外部。因此,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力变低。
在此应当注意的是,排出部远离容器而设置在流体通道部处。因此,从管部传递至排出部的热没有传递至容器而被消耗。因此,抑制了排出部的温度变得不容易上升。即,在排出部的温度变为等于预定开放温度之前,排出部的温度的上升变得不容易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在排出部的高温状态下排出排出部处的气体的操作的开始被延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排出部和所述管路可以保持彼此接触。
在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中,排出部和管路保持彼此接触,所以不需要单独设置使热从管路传递至排出部的构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的数量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即,车辆气体供给系统可以设置有传递构件,所述传递构件保持与所述排出部和所述管路接触,并且将热从所述管路传递至所述排出部。
在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气体供给系统中,即使使用难以保持排出部和管路彼此接触的构造,传递构件也保持与排出部和管路的接触,所以热从管路传递至排出部。因此,热能够从管路传递至排出部,而与排出部和管路的布置无关,所以能够提高布置排出部和管路的自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92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