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外板通风结构及应用该通风结构的通风系统、船舶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117207.6 | 申请日: | 2019-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4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戴辉阳;徐雪波;李爱华;戴柳;陶国君;王燥春;傅香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J2/02 | 分类号: | B63J2/02;B63J2/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通风 结构 应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外板通风结构及应用该通风结构的通风系统、船舶,所述船舶外板与舱室之间设置有用以隔离出第一结构风道和第二结构风道的风道壁板,第一结构风道前壁的外板内侧嵌装有屏蔽网模块,屏蔽网模块上固定有气水分离模块,第一结构风道后壁的风道壁板上固定有气动百叶模块,气动百叶模块上铰接固定有气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的端部设置有手动操作机构,所述第一结构风道的底板上开设有甲板漏水口。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布置,检修便利,操作效率高,有效地阻止了浪花或雨水侵入舱室,且该种结构型式的风道排水能力强,有效通风率高,其屏蔽网结构能够有效地散射雷达波,达到良好的隐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外板通风结构及应用该通风结构的通风系统、船舶。
背景技术
随着船舶通风技术的日益发展,船舶外板上设置的通风开口装置(也可统称为“外板通风百叶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需满足为船舶舱室如机舱提供必须的新鲜空气以及阻止海水、雨水和老鼠通过开口进入舱室等基本功能外,还要考虑特种船舶中上述通风口形成的雷达波反射效果、船舶在恶劣海况下航行时的防风雨效果、船舶外部开口的美观性以及百叶窗开启或关闭的操作效率等。
传统的船舶外板通风百叶窗主要采用带风雨密盖百叶窗和无门风雨密百叶窗两种基本形式,其单纯考虑的仅是船舶在风浪情况下通过关闭百叶窗能不使雨水透入舱室的密封效果,对外板百叶窗所在的风道缺乏统筹设计考虑,对外板百叶窗的雷达波反射效果、开启状态的防雨效果和排水能力、关闭效率等难以兼顾,严重影响船舶、舰船相关任务的完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外板通风结构及应用该通风结构的通风系统、船舶,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船舶外板通风结构,所述船舶外板与舱室之间设置有用以隔离出第一结构风道和第二结构风道的风道壁板,所述第一结构风道前壁的外板内侧嵌装有屏蔽网模块,屏蔽网模块上固定有气水分离模块,所述第一结构风道后壁的风道壁板上固定有气动百叶模块,气动百叶模块上铰接固定有气动执行机构,所述气动执行机构的端部设置有手动操作机构,所述第一结构风道的底板上开设有与船舶排水系统相连通的甲板漏水口。
优选地,所述屏蔽网模块包括屏蔽网框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屏蔽网框架上的屏蔽网组件,所述屏蔽网框架由内向外嵌装在外板上,气水分离模块通过紧固件与屏蔽网框架相固定。
优选地,所述屏蔽网框架由折形板和安装板构成,所述折形板由内向外卡嵌焊接在外板上,所述安装板垂直固定在折形板的上端面上;
所述屏蔽网组件的端部通过紧固件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屏蔽网组件由两个对合联接在一起的U型夹、设置在两个U型夹之间的钛合金钢丝编织网组成。
优选地,所述折形板的水平段伸出外板的长度控制在10mm以内。
优选地,气水分离模块包括气水分离框架和气水分离器,所述气水分离框架通过紧固件与折形板的竖直段固定连接,所述气水分离器安装在气水分离框架内,气水分离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泄水口。
优选地,所述气动百叶模块包括百叶窗框架和百叶窗叶片,所述百叶窗框架由内向外嵌装在风道壁板上并通过紧固件与焊接在风道壁板上的安装座板相固定,百叶窗框架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泄水口,所述百叶窗叶片安装在百叶窗框架上并与气动执行机构铰接固定,气动执行机构的端部固定有手动操作机构。
优选地,所述百叶窗框架的底部与第一结构风道的底板之间至少保持250mm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手动操作机构包括轴套、转轴、活动轴和手轮,所述轴套穿过第二结构风道的左壁,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气动执行机构相固定、另一端设置在轴套内,转轴的位于轴套内的端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与手轮相固定、另一端设置在轴套内且其端部延伸出用以卡在卡槽内的凸块,所述轴套的朝向手轮的一侧的端面上垂直安装有挡环,挡环插有用以锁定活动轴的限位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72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锁式便调爬杆脚扣
- 下一篇:一种船坞内快速测量船舶主尺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