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伯克氏农业生防菌株Ba1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8997.1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8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存;汪阳东;梁晓洁;高暝;吴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3/00;C12P17/12;C12R1/01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伯克氏 农业 菌株 ba1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枯萎病的伯克氏菌菌株Ba1,为Burkholderia arboris Ba1,其保藏号为:CGMCC NO:16905。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上述伯克氏菌菌株Ba1在防治植物枯萎病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上述伯克氏菌菌株Ba1的另一用途:制备哌嗪二酮类化合物DKPs、吡嗪酮类化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枯萎病的菌株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植物枯萎病的伯克氏菌菌株Ba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枯萎病是植物十大真菌病害之一。油桐枯萎病(俗称“桐瘟”),自1939年在广西柳州被首次发现以来,已在全国8个省份90多个县市发生病害,对油桐产业产生毁灭性破坏,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全国近百万公顷的油桐林。
油桐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的真菌病害,2009年开始,相继在广西百色田林县油桐枯萎病病发区(近1000亩)和贵州黔南独山县油桐枯萎病病发区(1000余亩)分离鉴定枯萎病病原菌为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fordii)(Fof)(袁志林等,2011;杨素素等,2014)。该病菌是弱寄生菌,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存活,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主要从须根侵入,也可以从根部和根茎伤口侵入,沿木质部导管向上蔓延,使根部腐烂、枝干黑褐色、叶片黄化,造成油桐半株或全株枯萎,主要危害三、四年生以上的三年桐。感染率基本都在90%以上,而抗病千年桐低于1%的感病率。
植物枯萎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
Burkholderia arboris属于伯克氏菌群,伯克氏菌群是一类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农业生物防治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伯克氏菌群能用于对水稻纹枯病、黄瓜根线虫、苹果灰霉病、梨青霉病和桃褐腐病等的防治,还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伯克氏菌可产生吩嗪、硝吡咯菌素、苯基吡咯、Cepaciamide A、Cepacidine A等多种次生代谢物质而发挥生防作用。
哌嗪二酮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s,DKPs)上要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相继从来源海洋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分离到大里具有DKPs结构的活性天然产物;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肿瘤活性,但是目前没有伯克氏菌群与DKPs及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关联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植物枯萎病的伯克氏菌菌株Ba1及其用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枯萎病的伯克氏菌菌株Ba1,为Burkholderia arboris Ba1,其保藏号为:CGMCC NO:16905。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上述伯克氏菌菌株Ba1在防治植物(油桐)枯萎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油桐)枯萎病的制剂:为利用伯克氏菌菌株Ba1制备而得的液体菌剂或固体菌剂。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上述制剂的制备方法:将伯克氏菌菌株Ba1经菌种活化、液体发酵或固体发酵,从而制备获得液体菌剂或固体菌剂。
作为本发明的制剂的制备方法的改进:还包括种子培养(菌种培养);
即,所述制备方法为:将伯克氏菌菌株Ba1经菌种活化、种子培养(菌种培养)、液体发酵或固体发酵,从而制备获得液体菌剂或固体菌剂。
作为本发明的制剂的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液体发酵时采用的培养基(液体发酵培养基)为:玉米浆10-15g/L,甘油10ml/L,NaCl 1.00g/L,KH2PO4 0.50g/L,pH值7.00;
液体发酵条件:接种量2%(体积%),25~28℃,(200±20)r/min,培养(24±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89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