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8094.3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1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霍东阳;朱谦;龙龙;刘欢;梁浩;张欢;蒋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62 | 分类号: | B64G1/6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欢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行星 着陆 支撑 机构 | ||
1.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展开锁定机构(1)、悬臂结构(2)、着陆缓冲器(3);
展开锁定机构(1)包括扭簧固定座(11)、承力盒(12)、驱动力弹簧(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角梁(17)、端框(18)、锁钩限位支架(19)、锁钩(110)、角梁扭簧(111)、锁钩扭簧(112);
端框(18)一侧边通过转轴与承力盒(12)连接,驱动力弹簧(14)穿过转轴并由扭簧固定座(11)压在承力盒(12)上,第一连杆(15)一端通过销钉与端框(18)旋转连接,另一端通过销钉与第二连杆(16)一端旋转连接,第二连杆(16)另一端设置弧形结构并通过转轴安装在承力盒(12)内壁上;角梁(17)的一角通过转轴安装在承力盒(12)内壁上并压住角梁扭簧(111),角梁(17)的另一个角通过圆柱结构与第二连杆(16)端部的弧形结构外切,角梁(17)的第三个角通过圆柱结构嵌在锁钩(110)槽内,锁钩(110)端部通过转轴与承力盒(12)固定,并配有锁钩扭簧(112);锁钩限位支架(19)安装在锁钩(110)两侧,用于锁钩(110)限位;
悬臂结构(2)为空间桁架结构,一端与端框(18)相连,另一端安装着陆缓冲器(3);着陆时,着陆缓冲器(3)起到缓冲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当小行星着陆时,端框(18)的约束解除,端框(18)在驱动力弹簧(14)的作用下作顺时针运动,端框(18)带动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运动,当第二连杆(16)带有的弧形结构运动到与角梁(17)相分离时,角梁(17)受到角梁扭簧(111)主动的逆时针旋转力矩,角梁(17)做逆时针的旋转运动,直至落入第二连杆(16)的弧形结构的内槽中;角梁(17)开始运动时,通过圆柱结构与锁钩(110)的接触带动锁钩(110)做逆时针的旋转运动,直至圆柱结构脱离锁钩(110)的槽面;锁钩(110)脱离了角梁(17)的约束后,在锁钩扭簧(112)的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运动,锁钩(110)锁紧端框(18)的边框,实现端框(18)的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着陆缓冲器(3)包括弹簧套筒(31)、行程压簧(33)、棘爪齿(34)、支撑筒(35)、棘爪钩(39)、弹簧固定座(310)、弹簧挡片(311)、外筒(312)、外筒盖板(313);
外筒盖板(313)安装在外筒(312)侧面,形成中空结构;弹簧固定座(310)与支撑筒(35)连接,支撑筒(35)一端插入外筒(312)和外筒盖板(313)形成的中空结构内,弹簧固定座(310)关于支撑筒(35)中心轴对称,安装在支撑筒(35)中部;弹簧挡片(311)对称固定在外筒(312)底部并分别位于弹簧套筒(31)端口处;弹簧套筒(31)固定在外筒(312)上,对称安装;行程压簧(33)分别安装在弹簧套筒(31)内,行程压簧(33)的端部安装在弹簧固定座(310)上,并通过固定在外筒(312)底部的弹簧挡片(311)压紧,弹簧挡片(311)上设置豁口用于弹簧固定座(310)运动通过;棘爪齿(34)沿纵向固定在支撑筒(35)上,与棘爪钩(39)及扭簧组成棘齿机构;棘爪钩(39)通过扭簧安装在外筒盖板(3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当着陆器接触地面,支撑筒(35)与地面接触,受到地面支反力作用,外筒(312)和外筒盖板(313)向下运动,弹簧固定座(310)压缩行程压簧(33),进行缓冲吸能,棘爪钩(39)与棘爪齿(34)及棘爪钩(39)旁边的扭簧,作为棘齿机构,当外筒(312)运动时,棘爪钩(39)与外筒(312)共同运动,棘爪钩(39)受到扭簧的作用,压在棘爪齿(34)的棘齿上,避免支撑筒(35)由于受到行程压簧(33)的反作用力发生反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行星着陆器的着陆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悬臂结构(2)采用四个的金属铝板通过铰点连接在空间桁架结构的四个侧面上,并将各金属铝板进行减重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未经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80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