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及门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87299.8 | 申请日: | 2019-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0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小柳大辅;井上真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B66B13/14 | 分类号: | B66B13/14;B66B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门控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缩短卡合机构的卡合距离的确认作业及调整作业的所需时间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求出轿厢侧门(4)进行打开动作、或者进行关闭动作、从而轿厢侧门(4)的卡合构件(3)与层站侧门(5)的被卡合构件(2)卡合时的卡合构件(3)的实际卡合距离(La);基于该实际卡合距离(La)和预先决定的卡合构件(3)与被卡合构件(2)之间的规定的基准卡合距离(Lset)求出表示卡合构件(3)与被卡合构件(2)的接近程度的接近距离(ΔLa),在基于该接近距离(ΔLa)判断为卡合构件(3)与被卡合构件(2)接近规定距离以上时判断为处于异常状态,并且基于接近距离(ΔLa)求出用于调整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之间的实际卡合距离的调整量(ΔLajt)。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尤其是涉及利用卡合机构连结轿厢侧门与层站侧门并进行开闭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电梯中,为了使乘客上下电梯,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各楼层的电梯厅设置有上下口(以下表述为层站侧上下口)。同样,在轿厢也设置有用于乘客上下的上下口(以下表述为轿厢侧上下口)。而且,在上述的层站侧上下口或轿厢侧上下口分别设置有可开闭的门(以下表述为层站侧门以及轿厢侧门)。
轿厢侧门通过设置于轿厢的门开闭驱动机构来进行开闭,层站侧门通过轿厢侧门来间接地进行开闭。也就是说,在层站侧门以及轿厢侧门上设置有仅在各自的门开闭时卡合的卡合机构,通过轿厢的门开闭驱动机构使轿厢侧门进行开闭时,通过卡合机构,层站侧门与轿厢侧门联动地进行开闭。
使轿厢侧门与层站侧门联动地进行开闭的卡合机构由设置于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以及设置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构成,在轿厢到达电梯厅并停止的状态下,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卡合。而且,通过门驱动机构使轿厢侧门开闭时,通过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卡合来传递该开闭动作,其结果是层站侧门与轿厢侧门联动地进行开闭。
上述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2/093441号(专利文献1)等中被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包括:检测门开闭驱动机构的电动机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单元、检测电动机的转矩的电流传感器、对将从旋转检测单元和电流传感器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与层站侧门的卡合前后在统计上分离的识别线进行计算的单元、以及保存识别线的存储单元,利用通过重新开闭获得的旋转检测单元与电流传感器的输出以及识别线来检测与层站侧门卡合的情况。
因此,即使由于楼层或偏载重等导致产生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之间的卡合距离的变动,也能快速地检测出轿厢侧门与层站侧门的卡合。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9344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轿厢以在各楼层间升降的方式在电梯井内行驶,因此,在行驶过程中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以及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具有规定的间隙,以使得各自不会接触。然而,在发生基于历时变化的建筑物的倾斜或基于用于使轿厢升降的绳索的延伸的轿厢的倾斜的情况下,会发生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之间的间隙变窄的现象。
因而,有时会发生轿厢在电梯井中行驶时,设置于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设置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接触从而使卡合机构破损这样的不希望的现象。因此,需要在设置于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设置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然而,该间隙是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卡合之前的间隙,以下表述为“卡合距离”。
在现有的电梯中,由维护人员定期地检查卡合机构并确认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之间的卡合距离,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之间的卡合距离小于所允许的距离时,将轿厢侧门的卡合构件与层站侧门的被卡合构件的卡合距离重新调整成所允许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72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