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定位数据上传方法和车载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4462.5 | 申请日: | 2019-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4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罗健飞;夏代江;吴仲城;戴朋龙;刘健;李超群;吕苗苗;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1/28 | 分类号: | G01C21/28;G01C21/00;G08G1/1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定位 数据 上传 方法 车载 终端 | ||
1.一种车辆定位数据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实时采集车辆状态并以一定的采样频率获取车辆的定位坐标,作为原始记录坐标;
其中,车辆状态包括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S2:将预设时间间隔内的原始记录坐标按车辆状态对应的时间点进行分段归集;
S3:判断各归集点列中原始记录坐标的有效性,确定各归集点列中的有效定位点;
S4:计算车辆运动状态下各归集点列的有效定位点按照预设上传时间间隔上传时的最大上传量,选择最大上传量对应的有效定位点作为第一上传定位点并上传;
所述计算车辆运动状态下各归集点列的有效定位点按照预设上传时间间隔上传时的最大上传量具体包括:
根据各归集点列中有效定位点对应的实际采集时间构建有效定位点对应的时间序列{Ta,…,Ti};
确定{Ta,…,Ti}中位于(Ta+ΔT)时间段内的时间点{Ta,…,Td};其中,ΔT为预设上传时间间隔;
分别以{Ta,…,Td}中各时间点Tj为起点,计算Tj+mΔT时间条件下对应的时间点数量{N1,…,NL},其中a≤j≤d,m≥1;a、i、d、j、L为自然数;
确定时间点的数量{N1,…,NL}中最大值Nmax,则Nmax为最大上传量;
S5:根据车辆静止状态下各归集点列的有效定位点计算确定一个第二上传定位点并上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定位数据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按时间顺序构建包括第一上传定位点和第二上传定位点的上传点序列;
计算上传点序列中相邻上传点之间的航向角变化是否大于预设第一航向角阈值;
若大于,计算相邻上传点之间每连续三个有效定位点之间的航向角之和是否大于预设第二航向角阈值,若大于,确定对应的有效定位点为拐点并上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定位数据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判断各归集点列中原始记录坐标的有效性,确定各归集点列中的有效定位点具体包括:
判断各归集点列中原始记录坐标对应时间的卫星信号信噪比及精度误差因子是否满足预设第一参数要求或预设第二参数要求;
满足预设第一参数要求的,确定为有效定位点;
满足预设第二参数要求的,判断为疑似有效定位点;
计算疑似有效定位点与其前后相邻的有效定位点之间的速度、加速度,判断其是否满足预设速度和预设加速度,若满足,判断该疑似有效定位点为有效定位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定位数据上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上传定位点中是否存在上传定位点缺失;
若存在,以其对应时间点的相邻最近的有效定位点为补传定位点并上传,或者
以其对应时间点前后相邻的两个有效定位点计算确定补传定位点并上传;
其中,计算确定补传定位点方法为:分别以两个有效定位点为圆心,以其各自对应的最大预估半径和最小预估半径作圆生成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其中,最大预估半径和最小预估半径为根据两个有效定位点的当前速度、距离缺失的上传定位点的时间间隔、车辆本身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制动力计算确定;
将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相交区域作为缺失的所述上传定位点的缓冲区;
判断上传定位点缺失对应时间点是否存在原始记录坐标,若存在,确定所述两个有效定位点的连线上到原始记录坐标的最短距离点,判断最短距离点是否位于所述缓冲区;
若位于所述缓冲区,将所述最短距离点作为补传定位点;
若不存在原始记录坐标或最短距离点不在所述缓冲区内,将两个有效定位点的连线与缓冲区上位于所述连线两侧的最远距离两交点连线的交点作为补传定位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446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