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的车载CAN总线入侵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2317.5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6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伟;谭凯;姜文淇;关亚东;佟为明;金显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21/55 | 分类号: | G06F21/55;G06N3/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报文 数据 特征 车载 can 总线 入侵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的车载CAN总线入侵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训练集预处理;步骤二、报文数据场特征提取;步骤三、报文数据集训练及检测。本发明构造了车内网络报文数据场特征,应用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器对攻击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精度,可有效检测CAN总线报文的攻击。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针对车载网络的轻量级入侵检测方法,解决了设备ECU计算能力的限制问题,满足了车内网络对检测实时性较高的要求。本发明可以检测车辆内CAN总线是否受到异常入侵,进而保证驾驶人及乘客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入侵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的车载CAN总线入侵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呈现出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安装到车辆内部替换原有的机械结构。伴随着对外通信的接口增多,网联化汽车同时也引入了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通过网络可以远程入侵车辆内安装的ECU,这种入侵可能导致车辆故障,从而威胁驾驶者或者乘客的生命安全。如何避免或者减轻这些网络安全威胁,是现有智能网联车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与传统的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算法不同,车辆入侵检测算法由于电子设备ECU计算能力的限制,需要使用轻量级的检测算法。并且车内网络对检测的实时性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应用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器对攻击进行检测,进而提供了一种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的车载CAN总线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针对车载网络的轻量级入侵检测方法,解决了设备ECU计算能力的限制问题,满足了车内网络对检测实时性较高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报文数据场特征的车载CAN总线入侵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训练集预处理
第一步:在车辆不受异常攻击下采集车辆内部网络总线上的一个或多个ECU的多个周期性报文,将报文标记为正常数据;
第二步:对车内网络注入异常报文,将采集到的异常报文标记为异常数据,将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合并为数据集D,令i=0;j=0;X为空;
第三步:读取数据集Di,判断数据集Di是否是正常报文,若是则跳转第四步,否则令j=0,将Di加入到X中并跳转第八步;
第四步:判断Di是否等于Di-1,若是则跳转第五步,否则跳转第七步;
第五步:令j=j+1;
第六步:判断是否jm,若是则跳转第七步,否则跳转第八步;
第七步:将Di加入到X中;
第八步:判断报文数据集是否读取完毕,若是则跳转第九步,否则令i=i+1,并跳转第三步;
第九步:输出X,X为最终的训练集。
步骤二、报文数据场特征提取
第一步:令i=0;
第二步:令
第三步:将Ci与Xi拼接得到128位数据特征Di′;
第四步:判断i+1是否大于X总数,若是跳转第五步,否则,令i=i+1并跳转第二步;
第五步:输出D;
步骤三、报文数据集训练及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23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