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55689.7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4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杨航;高雨;罗超;王艮川;寇晓阳;庄润雨;石磊;阚亮;王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付晓娣 |
地址: | 063035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及车辆,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包括横梁、边梁、吸能结构以及导向变形梁,横梁用于固设于司机室地板的下端前侧;两个边梁分别设于横梁的两侧,且各边梁的一端连接于横梁上;吸能结构,设于两个边梁之间,且一端固定在横梁上,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导向变形梁设于两个边梁之间,且位于吸能结构一侧;导向变形梁上均布设置多个长条孔,长条孔的长度方向与导向变形梁的长度方向垂直,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导向变形梁上的长条孔使导向变形梁较容易被压缩,并带动整个横梁向后回缩,进而使碰撞能量更好的被吸能结构吸收,使吸能结构可以更好的起到缓冲作用,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品性能与功能的不断完善,车辆被动安全性设计,尤其是对列车意外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发生碰撞时,由于被撞角度难以控制,导致位于车头的吸能结构不能准确的沿吸能方向运动,使难以稳定的吸收能量,因而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吸能结构不能较好的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能结构不能准确沿吸能方向运动,导致车辆安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前端吸能装置,包括:
横梁,用于固设于司机室地板的下端前侧;
边梁,数量为两个,用于固定于司机室地板上,两个所述边梁分别设于所述横梁的两侧,且各边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上,另一端用于固设于车体端梁上;
吸能结构,设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且一端固定在横梁上,另一端用于固定在车体端梁上,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导向变形梁,设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吸能结构一侧;所述导向变形梁上均布设置多个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向变形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导向变形梁为中空结构,各所述长条孔与所述中空结构的内腔连通。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导向变形梁为方形管,各所述长条孔均布于所述方向管的各侧面上。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边梁包括:
第一侧梁,一端固定于所述横梁上,另一端用于朝向车体端梁延伸;所述第一侧梁上设有滑动部;
第二侧梁,一端用于固定于所述车体端梁上,另一端朝向所述横梁延伸;所述第二侧梁上设有与所述滑动部滑动配合的滑槽;
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第二侧梁通过所述滑动部和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梁和所述横梁一体成型。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横梁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内腔中设有用于增大所述横梁强度的筋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封堵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横梁远离所述边梁的一侧固设有多个防爬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防爬齿靠近所述横梁的一侧上设有多个减重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56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