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46208.6 | 申请日: | 201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2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李会峰;龙湘云;胡志海;王轶凡;张毓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B01J29/48;B01J29/16;B01J35/10;C10G47/20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福根;郑特强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裂化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酸性组分与基质混合成型后焙烧得到载体;将含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与磷酸溶液混合,得到浸渍溶液;利用所述浸渍溶液浸渍所述载体,经干燥、焙烧后得到所述加氢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酸性组分包括Y分子筛,所述Y分子筛的晶胞常数为2.415~2.440nm;所述Y分子筛的27Al MAS NMR谱中化学位移为0±2ppm共振信号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不大于4%;所述Y分子筛的强酸量占总酸量比例70%以上。本发明通过优化分子筛的性质并改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调变了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质,使所得催化剂具有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性能高、开环反应性能优和单环芳烃保留度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品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炼厂产品结构调整,多环芳烃的高效转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多环芳烃易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积炭,进而导致催化剂失活,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环芳烃转化催化剂是炼油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加氢裂化技术可同时发生芳烃加氢饱和、开环、裂化等系列反应,可将多环芳烃转化为市场所需的、高价值产品如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或轻质芳烃等市场所需的高价值产品,因此加氢裂化技术在多环芳烃或富含多环芳烃物料如催化柴油的高效转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催化剂是加氢裂化技术的核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多环芳烃或催化柴油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的报道较多,例如:
CN106669786A公开了一种由催化柴油加氢裂化生产汽油的催化剂和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在常规催化剂载体成型、干燥、焙烧后对载体进行积炭反应,然后进行脱炭处理,最后采用常规方法浸渍。该制备方法可调节催化剂红外酸强度分布以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过程的石脑油收率和保持高石脑油辛烷值。具体特征是保持总红外酸量为0.4~0.6mmol/L,其中大于350℃强酸红外酸量不大于0.08mmol/L,总红外酸量与大于350℃强酸含量比5~50。
CN105542849A公开了一种由劣质柴油生产清洁柴油和轻质芳烃的方法及催化剂,重点是将劣质柴油进行加氢精制,然后通过模拟移动床吸附分析脱除芳烃和硫化物,其中分离得到的重质芳烃进行加氢改质生产BTX轻质芳烃、汽油组分以及少量轻烃。加氢改质催化剂为负载贵金属Pt、Pd、Re的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剂上贵金属含量非常低,0.05%~0.5%。但贵金属因加氢性能强容易导致多环芳烃过度饱和,使得饱和产物过度、氢耗过高。同时贵金属催化剂容易硫中毒。
CN103120955A公开了一种多环芳烃转化为单环芳烃的催化剂及方法,该催化剂包含34.5~60wt%FAU型沸石和选自MOR、BEA、MFI或MCM-22中的至少一种分子筛的混合物,39.5~65wt%选自γ-氧化铝、η-氧化铝或拟薄水铝石中的至少一种为粘结剂和0.05~0.9%选自Pt、Pd或Ir中至少一种金属。
从以上现有技术可以看出,催化剂的组成、制备方法是影响催化剂加氢、开环和裂化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
需注意的是,前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变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质的制备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催化剂,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酸性组分与基质混合成型后焙烧得到载体;
将含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与含磷酸的溶液混合,得到浸渍溶液;
利用所述浸渍溶液浸渍所述载体,经干燥、焙烧后得到所述加氢裂化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62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频播放控制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游戏开发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