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读写速率匹配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44148.4 | 申请日: | 201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6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 发明(设计)人: | 郭军勇;吴闽华;孟庆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28 | 分类号: | G06F13/28;G06F13/2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芙蓉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读写 速率 匹配 方法 系统 计算机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读写速率匹配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所述方法包括:DMA控制器接收PCM接口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量发送中断信号至处理器;处理器获取中断信号并获取中断时刻对应指针位置;处理器根据中断信号时刻分别记录的指针位置,将预设的中断时长对应的数据从DMA通道的不带缓存的内存拷贝到预先申请的带缓存的内存;处理器从带缓存的内存中读取一个打包时长的数据到系统内存做编码。反方向,处理器根据中断信号的个数,将解码后的数据从带缓存的系统内存拷贝到不带缓存的DMA通道内存,这样处理器运行的PCM读写函数都是从带缓存的内存中读取数据,解决了PCM读写接口速率不平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的数据传输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数据传输读写速率匹配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是一种时分复用接口,直接存储器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DMA)控制器是一种在系统内部转移数据的独特外设,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能够通过一组专用总线将内存和外部存储器与每个具有DMA能力的外设连接起来的控制器,DMA控制器是在处理器的编程控制下执行传输的。在Linux声卡驱动ASoCPlatform中,使用PCM-DMA架构申请DMA通道,用于传输数据,减少处理器的负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PCM接口读数据的操作时间比写数据操作的时间长,针对读操作和写操作做单项测试,发现读操作时间是写操作时间的3倍,导致PCM接口的读写速度不平衡,这样系统编码的时间就比解码的时间长,为了提高系统编解码通道数,减少读操作的时间使读操作时间和写操作时间相当是一个优化的方向。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读写速率匹配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旨在改善PCM读写速度不平衡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读写速率匹配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DMA控制器接收PCM接口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发送中断信号至处理器;
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将预设的中断时长对应的数据从DMA通道的内存拷贝到预先申请的内存区;
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的中断信号,读取所述内存区中预设的打包时长对应的数据,其中,所述打包时长与所述中断时长的比值为正整数。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DMA控制器接收PCM接口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发送中断信号至处理器,包括:
所述DMA控制器每接收PCM接口发送的一个预设的中断时长对应的数据,则发送一次中断信号至处理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将预设的中断时长对应的数据从DMA通道的内存拷贝到预先申请的内存区,包括:
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获取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各自分别对应的指针位置;
所述处理器根据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各自分别对应的指针位置,将预设的中断时长对应的数据从DMA通道的内存拷贝到预先申请的内存区。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获取两个连续的中断信号各自分别对应的指针位置,包括:
当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第N中断信号时,获取第N指针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
当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第N+1中断信号时,获取第N+1指针位置,其中,所述第N+1中断信号为接收到的第N中断信号的下一个中断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41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