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3024.4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1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黛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02F3/34;C02F11/02;C02F101/30;C12R1/38;C12R1/125;C12R1/72;C12R1/64 |
代理公司: | 11463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乐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剂 共生培养 菌种 制备 微生物 石油污染 制备方法和应用 环境适应能力 枯草芽孢杆菌 大规模发酵 环境适应性 微生物领域 一次性处理 黄单胞菌 假单胞菌 假丝酵母 目标菌种 平衡稳定 石油污泥 石油污水 污染能力 直接排放 共生 平衡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具体包括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假丝酵母和黄单胞菌。该菌剂环境适应性好,抗有毒污染能力强,可以良好的应用于各种石油污染环境中,通过共生培养,菌种间达到了稳定的平衡,可以大规模发酵制备。通过将目标菌种共同培养,利用菌种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共生体系,制备方法简单,制备得到的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菌种之间平衡稳定,环境适应能力强。该菌剂可以实现一次性处理石油污水或石油污泥,处理后达到直接排放的标准,极大降低了处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油污是目前油污处理技术研究热点,但就目前来看,现有微生物分解石油油污技术存在诸多问题:一、单菌株降解石油油泥效率差,多种菌联合应用又使得处理过程繁杂、不可控,工程造价大;二、现有复合微生物菌剂为单一菌种复配而来,各菌株生长条件不同,复配制备需要借助多种工业化手段,工艺复杂,且菌剂环境适应性差,抗有毒污染能力弱、无法适应多变的石油环境,分解效率低,处理效果差;三、现有菌剂分解石油油污后,废水还需经后续污水系统再处理才可排放,工艺复杂,成本高。
此外,由于石油组分十分复杂,而微生物分解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单靠某一类菌无法实现石油多组分的快速、彻底分解,石油油污处理较好的方式为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然而现有技术中往往因为菌种的需氧量等不同而不能实现不同种类菌种共同应用的效果,从而现有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菌剂由于菌种的限制均不能实现石油油污的更好处理。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以填补现有技术中缺少可以较好的适应油污环境、高效降解石油油污并且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菌剂的空白。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环境适应性好。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在石油油污处理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包括: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假丝酵母和黄单胞菌。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还包括产碱杆菌、节杆菌、巴氏醋杆菌、友好戈登氏菌、喜盐微球菌、脱氮硫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亚硝化单胞菌、球形芽孢杆菌、短杆菌或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还包括丁酸梭菌、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的制备方法,将目标菌种混合,进行诱导共同培养,得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
所述目标菌种包括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假丝酵母和黄单胞菌。
进一步地,目标菌种均独立地以2-3%的接种量接种于共同发酵培养基中,25-40℃培养2-3天,得到微生物共生培养菌剂;
所述目标菌种包括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假丝酵母和黄单胞菌;
所述目标菌种的初始浓度均独立地为105-107cfu/mL。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菌种还包括产碱杆菌、节杆菌、巴氏醋杆菌、友好戈登氏菌、喜盐微球菌、脱氮硫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亚硝化单胞菌、球形芽孢杆菌、短杆菌或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菌种还包括经过诱导处理的厌氧菌;
所述厌氧菌包括丁酸梭菌、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黛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黛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30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