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3670.2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8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韩国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九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17 | 分类号: | F15B11/17;F15B13/08;F15B21/08;F15B15/20;B60K17/10 |
代理公司: | 江苏长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78 | 代理人: | 周天雯 |
地址: | 2217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工程 车辆 行走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包括阀体,其上设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回油口、控制油口、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螺堵,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孔的下端;阀芯,设在第二安装孔内,可以控制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的连通面积大小;弹簧;比例溢流阀,用以控制控制腔内的压力;单向阀。本发明的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体积紧凑,可以实现对工程车辆行走马达的防打滑及防吸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工程车辆一般重量比较大,行驶的地方路面环境恶劣,为满足工程车辆吨位大、爬坡度大、转向灵活等特点,一般中大型工程车辆上多采用液压行走。现有的工程车辆液压行走多采用闭式液压回路,可通过改变闭式液压回路中闭式泵内部斜盘的方向改变泵出油的方向实现车辆前进、后退的切换,可通过改变闭式泵内部斜盘的角度改变泵的排量从而实现车辆行走速度的调节,具体控制方式为:当泵斜盘正转时,车辆前进;当泵斜盘角度增加时,车辆前进速度增加;当泵斜盘角度减小时,车辆前进速度减小;当泵斜盘反转时,车辆后退。当车辆下大坡时,闭式泵低压侧液压油不是回油箱可是回到闭式泵的进油口,这样可对设备起一定的制动作用,有效防止超速,同时闭式泵内部的补油泵可对低压侧油路进行补油,防止泵吸空。
工程车辆行驶于泥泞或坑洼路段时极易出现由于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较小而发生打滑的情况,当出现打滑现象时,同一液压闭式回路中出现打滑现象一侧的马达流量会大大增加,该液压闭式回路中压力无法建立,使得同一液压闭式回路中未出现打滑的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进一步降低,给驾驶员的驾驶带来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紧凑、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防打滑控制、防止行走马达吸空的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行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体内设有沿轴向贯穿的阀体通孔,所述阀体通孔从上至下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阀体的侧壁上间隔的设有与第二安装孔相连通的回油口、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二安装孔的下开口构成控制油口;
螺堵,螺堵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孔的下端,螺堵内设有沿轴向贯穿的螺堵通孔,螺堵通孔内设有阻尼器,阻尼器上设有阻尼孔;
阀芯,阀芯可上下滑动的设在第二安装孔内,阀芯的上端面与第二安装孔的底面之间形成有回油腔,回油腔与回油口相连通,阀芯的下端面与螺堵之间形成有控制腔,阀芯内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通流孔及用以连通第一通流孔与第一油口的第二通流孔,阀芯的上下移动可以控制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的连通面积大小;
弹簧,弹簧设在回油腔内,弹簧一端抵在第二安装孔的底面上,另一端抵在阀芯上使阀芯保持向下移动的趋势;
比例溢流阀,比例溢流阀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用以控制控制腔内的压力大小,比例溢流阀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与控制腔相连通,出油口与回油腔相连通;
单向阀,单向阀设在第一通流孔内,当第一油口处于负压状态时,控制腔的油液可经单向阀流入第一油口。
作为优选,阀体内设有用以连通比例溢流阀进油口与控制腔的第一流道。
作为优选,阀芯由上至下包括第一凸肩、缩径段和第二凸肩,当阀芯上下移动时,通过第二凸肩改变遮盖第二油口的面积,从而改变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的连通面积大小。
作为优选,当比例溢流阀不带电时,比例溢流阀处于完全开启状态,控制腔的油液通过比例溢流阀回到回油口,控制腔内无压力,当给定比例溢流阀一定的电压信号时,控制腔内建立起一定的压力,给定比例溢流阀的电压信号越大,控制腔内的压力越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九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九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3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