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2905.6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1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华;卢苗苗;王浩;王强;申楷赟;白志城;张宗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电池 负极框 液体电池 效率检测装置 正极框 密封电解液 舱室 电解液 负极板 双极板 螺杆 检测 邻近 正极 充放电效率 电池电解液 电池极板 快速拆卸 快速评估 依次连接 负极 注液孔 叠合 极板 可用 判定 清洗 相通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负极框邻近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负极框设置有与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负极框与单电池框叠合后,负极框与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单电池框设置有与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正极框邻近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正极框设置有与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本发明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可直接对液体电池电解液的充放电效率进行检测,可用于电池电解液性能和电池极板性能的快速评估和判定,且本发明的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简单,可快速拆卸与清洗,并便于电解液和极板的更换,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实现快速检验电池效率是电池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公告号为CN 10166204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锂电池首次库伦效率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做不同规格的锂离子电池,并将注液、陈化后的电池连接到测试装置上,记录充放电效率,该方法涉及的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抽真空装置对电池内部抽真空。
公告号为CN10813414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该电池采用了自上而下的三明治堆叠结构,期望实现减少电池的自放电效应,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堆叠层数过多时,极板承压能力不够,导致电池存在漏液的风险。
公告号为CN10568008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长寿命锌溴液流电池的结构,该电池结构采用了隔膜和循环泵,导致了电池系统结构复杂,不利于小型化,且由于循环系统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电池系统的理论效率。
而且,现有对于钠硫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效率或容量的检测,一般都需要将电池制成干电池成品,再将其进行效率或容量的检测。在验证电池容量的过程中需要反复重新设计电池的配方和结构,再将其制成干电池成品,还需设计相应的测试装置,整个过程周期长,装置繁琐。由于无法将液流电池制成干电池的形式,因此,现有技术涉及的测试装置不适用于液流电池效率/容量的检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测试装置无法检测液体电池效率/容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液体电池效率检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负极框、单电池框、正极框;所述负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负极板,且所述负极框设置有与所述负极板接触的负极引出螺杆;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所述负极框与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所述单电池框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所述正极框邻近所述单电池框的一侧设置有双极板,且所述正极框设置有与所述双极板接触的正极引出螺杆。
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为多个;多个所述单电池框中除去最邻近所述负极框的单电池框的剩余单电池框均设置有双极板;所述双极板设置在剩余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叠合后,两个相邻所述单电池框形成密封电解液舱室,且每个所述单电池框均设置有与相应所述密封电解液舱室相通的注液孔。
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设置有上密封圈,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正极框的一侧设置有下密封圈;所述双极板嵌入下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单电池框邻近所述负极框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负极板置于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均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通过与所述装配孔相匹配的压紧螺栓依次平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负极框、所述单电池框、所述正极框均为采用有机玻璃制成的长方体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2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