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诊断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25322.0 | 申请日: | 2019-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12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牛勇;姜霞;余辉;牛远;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7/18;G06Q10/06;G06Q50/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张黎 |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介质 污染物 浓度 水平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诊断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环境介质;S2选定待诊断污染物;S3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分析诊断;S4结论:对于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水平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中,S3具体包括如下操作:S3.1设定数据获取范围;S3.2确定数据采集规则;S3.3数据整理、合并、计算;S3.4数据抽样;S3.5污染水平评价。该方法将相同调查范围且调查目的相同的数据汇总,间接增加了调查频次以及调查样品数量,避免了因调查样品及数量少导致的存在抽样误差,提高了环境污染浓度水平分析的准确性,有助于管理者对于污染防治策略的制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各类污染事件频发,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不同的污染状况。准确把握环境介质污染物的种类和水平,是有效开展污染防治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污染现状调查通常采用现场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完成,该种方式下形成的调查数据是环境问题诊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是,从管理角度,由于野外调查人力物力投入较大;污染物种类繁多,对于实验室分析设备以及技术要求严格;而且,从调查到结果报道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
此外,不同的调查研究获得的污染状态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d报道中,杨陈等(2016)的研究均值浓度是杨辉等(2013)研究浓度的22倍;于佳佳等(2017)认为Hg为太湖潜在生态危害主要指标,方斌斌等(2017),秦延文等(2012)研究认为Cd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这种差异性的结论,不利于管理者对于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污染防治策略制定的难度。
目前,我国对于环境调查监测主要依托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全国监测站等部门常规监测。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不均匀分布的特点导致,这就使得不同研究调查之间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即具有相同调查范围和目的的调查结果,仅仅反映了污染状态局部数据特征。
增加调查频次以及调查样品数量是降低抽样误差的有效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将具有相同调查范围且调查目的相同的数据汇总,也是增加调查频次以及调查样品数量的一种策略。该种策略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环境污染浓度水平的准确判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诊断方法。通过该诊断方法提高环境污染的管理以及环境问题的诊断。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境介质污染物浓度水平的诊断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环境介质;S2选定待诊断污染物;S3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分析诊断;S4结论:对于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水平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中,S3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S3.1设定数据获取范围:基于中英文学术数据库和/或未公开发表但能够核查的数据,设定数据获取来源;
S3.2确定数据采集规则;
S3.3数据整理、合并、计算: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
通过点位加权均值法对采集到的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合并计算,求得待诊断污染物的点位数量加权均值Nmean和标准偏差SD;
S3.4数据抽样:依据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或者依据矩形分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抽取满足正态分布或矩形分布特征的数据;
S3.5污染水平评价:基于抽取到的数据从人类健康安全、生态风险健康和污染物累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方面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水平进行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53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