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3277.5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8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窦垭锡;王开锋;张秀广;崔明星;张玉金;李旭;汪洋;郭强亮;李春铎;闫晓宇;王茜茹;唐茂顺;周军;于鹏超;陈志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B61L27/00 |
代理公司: | 11260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郑哲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速 车载设备 地震警报 地震预警 列车运行计划 高速铁路 服务器发送 服务器建立 服务器接收 司机工作量 技术支撑 列车运行 实时监测 手动控制 网络连接 无线网络 自动执行 列车 智能性 服务器 司机 制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包括:列车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限速服务器建立网络连接;限速服务器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的位置,当限速服务器接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后,根据地震警报信息的内容制定出列车运行计划;车载设备接收到限速服务器发送的地震警报信息与列车运行计划后,执行相应的处置。该方法由列车上的车载设备根据地震预警信息自动执行相应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由司机手动控制所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智能性,减轻司机工作量,为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上车技术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车载地震装置)通过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网络采用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方式接收地震警报信息实现的,当接收到I级警报时,车载地震终端发出声光报警提示司机手动制动,当接收到II级或者III级警报时,车载地震终端发出声光报警,同时车载地震主机触发紧急制动,实现自动停车。
目前地震预警信息上车方式和系统存在的缺陷
1、延时大的问题。
由于地震突发性强,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甚至十几秒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当接收到一级警报时,由车载地震终端发出声光报警提示司机手动制动,此时如果由于司机正在操作其他设备而导致施加手动制动延误,可能会起不到安全防护作用。地震预警信息上车本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防护高速列车安全,如果由于人为因素使列车在地震发生时存在安全隐患,此种方式可靠性有待提高。
2、误操作的问题。
由于地震不经常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司机可能长时间未遇到紧急处置的情况,当地震预警信息到来时,司机很难快速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在列车非正常行驶时,司机正在执行其他操作,此时有报警提示,都很容易产生误操作。
3、增加司机工作量。
在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司机需要瞭望前方,使用列车信息控制系统和各种通讯设备,根据仪表及屏幕显示信息合理驾驶动车组,在非正常行驶时还需按照应急预案行驶,在此基础上,还需司机在听到地震I级报警时采取制动措施,给司机增加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在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可以自动实现列车速度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包括:
列车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限速服务器建立网络连接;
限速服务器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的位置,当限速服务器接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后,根据地震警报信息的内容制定出列车运行计划;
车载设备接收到限速服务器发送的地震警报信息与列车运行计划后,执行相应的处置。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列车上的车载设备根据地震预警信息自动执行相应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由司机手动控制所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智能性,减轻司机工作量,为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自动控车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未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32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