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尾气消声处理机构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9986.0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7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祁淼;许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1/08;F01N5/04;F01N5/02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地址: | 22400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气 消声 处理 机构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汽车尾气消声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消声器,所述汽车的发动机排气端连接所述汽车消声器的进气管(38);所述汽车消声器的排气端连通有排气管(56);
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外筒(52);所述消声器外筒(52)的外壁上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环状箱体(55);所述环状箱体(55)的内部为环腔,所述环腔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环状箱体(55)的内部环腔分隔成相互独立左进液腔(26)和右出液腔(31);所述左进液腔(26)连通所述汽车消声器内部的冷液进液端;所述右出液腔(31)连通所述汽车消声器内部的热液出液端;
还包括导热液体进液导管(21)和导热液体出液导管(22),所述导热液体进液导管(21)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左进液腔(26),所述导热液体出液导管(22)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右出液腔(31);
还包括制热换热器,所述导热液体出液导管(22)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制热换热器的热液进液端;所述制热换热器的冷液导出端连通所述导热液体进液导管(21)的进液端;
所述消声器外筒(52)的筒内沿轴线方向依次一体化同轴心设置有第一隔盘(48)、第二隔盘(46)、第三隔盘(41)、第四隔盘(12)、第五隔盘(91);所述第一隔盘(48)、第二隔盘(46)、第三隔盘(41)、第四隔盘(12)、第五隔盘(91)将所述消声器外筒(52)的筒内依次分隔成第一消声膨胀室(37)、导热液体过渡室、第二消声膨胀室(28)、导热液负压室(30)、导热液正压室(11)、第三消声膨胀室(19);所述进气管(38)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消声膨胀室(37);所述排气管(56)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第三消声膨胀室(19);
所述第一消声膨胀室(37)内同轴心设置有柱状的消声罩(40),所述消声罩(40)固定罩设在所述进气管(38)的出口;所述消声罩(40)的柱形壁体上呈圆周阵列均布有若干消声网孔(39),各所述消声网孔(39)将所述进气管(38)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消声膨胀室(37)相互连通;
所述第一隔盘(48)与第二隔盘(46)之间的导热液体过渡室中设置有隔板(49),所述隔板(49)将所述导热液体过渡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左导热液体过渡室(27)和右导热液体过渡室(33);所述左导热液体过渡室(27)通过内壁上的若干左过渡孔(23)连通所述左进液腔(26);所述右导热液体过渡室(33)通过内壁上的若干右过渡孔(32)连通所述右出液腔(31);
所述左导热液体过渡室(27)内一体化设置有轴线方向与消声器外筒(52)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气体过渡管(24),所述第一气体过渡管(24)的两端分别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有第一导入管(36)和第一导出管(42),所述第一导入管(36)的末端入口位于所述第一消声膨胀室(37)中,所述第一导出管(42)的末端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消声膨胀室(28)中;第一消声膨胀室(37)中的尾气能依次经第一导入管(36)、第一气体过渡管(24)和第一导出管(42)最终进入第二消声膨胀室(28)中;所述第一导出管(42)的末端出口与所述第三隔盘(41)保持一段间距;
第一导出管(42)的外壁呈圆周阵一体化均布有若干沿第一导出管(42)轴线延伸的第一换热管(8),各所述第一换热管(8)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左导热液体过渡室(27)和导热液负压室(30);若干第一换热管(8)在第一导出管(42)末端的出口处围合成鸟笼结构,各相邻两第一换热管(8)之间在第一导出管(42)末端的出口处形成若干呈圆周阵列的第一条形消声孔(53);
所述右导热液体过渡室(33 )内一体化设置有轴线方向与消声器外筒(52)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二气体过渡管(34),所述第二气体过渡管(34)的两端分别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有第二导入管(35)和第二导出管(43),所述第二导入管(35)的末端入口位于所述第一消声膨胀室(37)中,所述第二导出管(43)的末端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消声膨胀室(28)中;第一消声膨胀室(37)中的尾气能依次经第二导入管(35)、第二气体过渡管(34)和第二导出管(43)最终进入第二消声膨胀室(28)中;所述第二导出管(43)的末端出口与所述第三隔盘(41)保持一段间距;
所述导热液负压室(30)内一体化设置有积液箱体(15),所述积液箱体(15)内部为积液室(16),所述第四隔盘(12)上还设置有连通管(13),所述连通管(13)内设置有连通通道(14),所述连通通道(14)将所述积液室(16)与所述导热液正压室(11)相互连通;
第二导出管(43)的外壁呈圆周阵一体化均布有若干沿第二导出管(43)轴线延伸的第二换热管(17),各所述第二换热管(1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右导热液体过渡室(33)和积液室(16);若干第二换热管(17)在第二导出管(43)末端的出口处围合成鸟笼结构,各相邻两第二换热管(17)之间在第二导出管(43)末端的出口处形成若干呈圆周阵列的第二条形消声孔(5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998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柴油机排气温度热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压共轨防爆柴油机排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