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6935.2 | 申请日: | 2019-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8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方王凯;陈正坚;吴锡清;杨凯元;赵言松;徐迪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和顺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6 | 分类号: | B32B27/36;B32B27/18;B32B27/08;B32B7/12;B32B38/00;B29D7/01;C09D163/00;C09D7/65;C09D7/61 |
代理公司: | 33293 杭州快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冬玲 |
地址: | 313219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愈合 聚酯薄膜 隔热保温 隔热保温层 涂布层 芯层 自愈合能力 依次设置 自愈合层 胶粘层 加宽 应用 优化 | ||
1.一种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自愈合涂布层(1)、PET基膜层(2)、胶粘层(3)、第一隔热保温层(4)、芯层(5)和第二隔热保温层(6),其中,所述自愈合层的厚度为1μm至10μm,所述PET基膜层(2)的厚度为12μm至25μm,所述芯层(5)的厚度为10μm至2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PET基膜层(2)包括重量份为70%的光学级PET原料粒子和重量份为30%的PET聚酯切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胶合层为EVA热熔胶、聚氨酯、聚酰胺、EEA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隔热保温层(4)、第二隔热保温层(6)均为紫外、红外吸收或阻隔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隔热保温层(4)、第二隔热保温层(6)均包括重量份为10%至55%的紫外、红外吸收或阻隔母粒,重量份为45%至90%的光学级PET原料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隔热保温层(4)、第二隔热保温层(6)的总厚度为5μm至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其特征是:所述芯层(5)包括重量份为65%至100%的光学级PET原料粒子,重量份为0%-30%PET回料粒子,重量份为0%-3%的色母粒子。
8.一种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薄膜主体:采用共挤拉伸工艺制备薄膜主体,所述薄膜主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PET基膜层(2)、胶粘层(3)、第一隔热保温层(4)、芯层(5)和第二隔热保温层(6)。
对制得的薄膜主体进行双面电晕,其中,双面电晕的功率为4KW;
薄膜主体经双面电晕后使用在线涂布的方式在薄膜主体上利用自愈合液形成自愈合层,其中,涂布车速为120m/min,单位面积涂布量为0.5g/m2;
对涂布自愈合层后的薄膜主体进行横向拉伸,制得自愈合隔热保温聚酯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自愈合液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5.0gNa2HPO4·12H2O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10.0g环氧氯丙烷于200mL圆底烧瓶中,在90℃的水浴下反应约50min后得到3-氯-2-羟丙基磷酸钠,调节pH至7后加入碱木质素溶液继续反应约2小时,得到初产物磷酸化碱木质素,将纳米SiO2在乙醇/水混合体系中超声预分散后,加入磷酸化碱木质素,用稀硫酸调节pH至7后得到PAL/SiO2复合颗粒,其中,磷酸化木质素与SiO2的质量比为1.3∶1,得到磷酸化改性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纳米颗粒待用;
将3m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1mL多苯基多亚甲基异氰酸酯混合均匀后加入溶于6mL超纯水PAL/SiO2复合粒子中,在高速剪切分散机作用下得到乳液,乳液在静置过程中得到具有自愈合能力的微胶囊,将制得的微胶囊与环氧树脂混合得到自愈合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隔热保温层(4)、第二隔热保温层(6)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PET大有光颗粒、紫外阻隔剂、红外阻隔剂分别以重量百分比为96%至98%:0.5%至1.5%:0.1%至0.5%的比例加入混料器中,以500r/min至600r/min的转速混合5min至10min,然后转速调至2000r/min至25000r/min混合3min至8min,再以500r/min至600r/min的转速混合5min至10min,将混合后的原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制备得到紫外、红外吸收或阻隔母粒,其中,挤出过程中各区段温度依次为:230℃,277℃,291℃,294℃,289℃,285℃,284℃,2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和顺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和顺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693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