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及旋转电机伺服配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85896.6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5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强;常向龙;侯红玲;李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41/04 | 分类号: | F02M41/04;F02M41/16;F02M61/14;F02D4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72300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滑阀 式配油器 旋转 电机 伺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包括四个喷油器、一个二位换向阀、阀座、阀芯、螺母、高压共轨腔和伺服旋转电机;采用伺服旋转电机作为动力,丝杠螺母副作为传动装置推动三段式椭圆柱形的阀芯在阀座中移动,采用旋转变压器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阀芯相对于阀座的位置,从而实现四个喷油器按照发动机的发火时序的止通;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供油稳定,使用调节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的旋转电机伺服配油方法,对多个气缸供油的控制精准,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还涉及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的旋转电机伺服配油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绿色化、自动化、节能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分布式动力源之一的内燃式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趋向于高速、高精度、低能耗、高排放的方向发展。由此而出现了缸内直喷、多点喷射、高压共轨等多种形式的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对降低发动机的油耗量和提高燃烧质量具有突出的贡献,成为现代内燃式发动机研究的热点。
随着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中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展,将原有的多缸发动机中的多油泵和多喷油器的结构进行了大幅简化,同时对喷油器、喷油泵和配油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发动机高压共轨技术,为了实现燃油多缸发动机连续、有序工作,配油器、喷油器、油泵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在传统的旋转式配油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多缸发动机的顺序供油和油量调节。但是存在配油时刻相对固定和配油量调节精度低的缺陷,再加上电子喷油器的控制难度大和控制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对于内燃机高压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基于交流伺服电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伺服电机与滑阀的结合,设计一种发动机滑阀式旋转电机伺服配油,延续燃油高压共轨腔与喷油器之间的连接与控制,具有突出的工程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能够按照发动机的工作时序和多个气缸的实际运行状态对多个气缸的精准供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的旋转电机伺服配油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滑阀式配油器,包括喷油器一1,喷油器二2,喷油器三3,喷油器四4,二位换向阀5,阀座7,阀芯8,螺母12、高压共轨腔13和伺服旋转电机;喷油器一1、喷油器三3、喷油器四4和喷油器二2依次布置在发动机的四个气缸中;伺服旋转电机的外壳和阀座7的一端固定连接;阀芯8布置在阀座7的心部,螺母12固定连接在阀芯8的一端;二位换向阀5通过油管连接在高压共轨腔13和阀座7之间,二位换向阀5的控制端电源与伺服旋转电机的电源相关联。
阀芯8为三段式对称结构,中间为一椭圆柱形密封板9,密封板9的两侧为结构相同的椭圆柱形通油块,在通油块上有相互贯通的轴向和径向油孔;阀座7为椭圆孔;通油块和密封板9的隔外侧椭圆柱面与阀座7的内孔之间密封,两个通油块和隔板通过空心的圆柱连接为一体。
伺服旋转电机包括电机主轴10、电机转子11、旋转变压器、闷盖16、透盖17、机壳18、电机定子19;闷盖16和透盖17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18的两端,与机壳18组成了伺服旋转电机的外壳;电机主轴10在结构上划分为两部分,一端与电机转子11固定连接,放置在伺服旋转电机的心部,另一端为带有螺纹的丝杠端,悬空在阀座7的心部与螺母12螺纹连接,电机主轴10支撑在伺服旋转电机两端的轴承上;旋转变压器分为旋变定子14和旋变转子15,旋变定子14与闷盖16固定连接,旋变转子15固定安装在电机主轴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大学,未经陕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58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