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丹参药材质量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44994.5 | 申请日: | 2019-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6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38;G01N30/86 |
| 代理公司: | 52115 贵阳贵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曾香兰;蒋琳琳 |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丹参药材 质量检测 相似度 重现性 加工 药材 直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丹参药材质量检测方法,建立了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建立的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从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可见,丹参药材及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相似度多数在0.900以上,直观地说明丹参药材以及其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提高了药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丹参药材质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鼠尾草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产地有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安徽等省。贵州有丹参种植基地。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抗菌消炎的功效。在血液循环疾病、心血管疾病方面作用非常显著,是临床上用量较大,我国唯一一个在美国上市,获美国FDA认可的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的有效成分之一。
对于丹参的质量检测方法,本发明团队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明人之一李玮曾经在其发表的论文(加工方法对丹参中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2014,42(9):190~192)中论述了不同加工方法的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在论文(《中国现代中药》)中论述了不同加方法对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上述两种方法由于只是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不能科学的反应丹参饮片的质量,因为中药是依靠起所含的多种化学成分发挥综合的医疗作用,凭借某一种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的传统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专属性渐渐受到质疑。因此发明人对丹参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指纹图谱不强调个体的绝对惟一性(个体特异性),而强调同一药材群体的相似性,即物种群体内的惟一性(共有特征性)。与传统质量控制模式的区别在于,指纹图谱是综合地看问题,也就是强调化学图谱的“完整面貌”即整体性,反映的质量信息是综合的。指纹图谱分析强调准确的辨认,而不是精密的计算,比较图谱强调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在不可能将中药复杂成分都搞清楚的情况下,指纹图谱的作用是反映了中药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程茜菲等建立了丹参饮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13年11月第28卷第6期),在文献中论述了采取HPLC指纹图谱对丹参饮片进行检测,此技术由于在指纹图谱中色谱峰分离度较低以及共有峰较少,该方法存在不能较好的控制药材质量等缺陷。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不同加工方法建立了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建立的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从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可见,丹参药材及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相似度多数在0.900以上,直观地说明丹参药材以及其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提高了药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里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丹参药材质量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丹参药材质量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直接干燥加工法或抢水洗后干燥加工法或鲜切法或发汗法制得的产品,具体是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对丹参药材进行检测,包括对色谱条件的设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本发明所述的直接干燥加工法为:取丹参鲜药材,抖去泥土,去掉芦头及须根,进行晒干或阴干或40℃~100℃烘干。
本发明所述的抢水洗后干燥加工法为:取丹参鲜药材,抢水洗后,去掉芦头及须根,进行晒干或阴干或在40℃~100℃烘干。
本发明所述的鲜切法为:取丹参鲜药材,抖去泥土或抖去泥土抢水洗后,去掉芦头及须根,切制成2~4mm的片,进行阴干或晒干或40℃~100℃烘干。
本发明所述的发汗法包括晾晒后发汗法及烘后发汗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医药大学,未经贵州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49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