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30044.7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7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方健;李灿;赵常虎;王大伟;赵坤民;张旭;彭庆丰;王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3/18 | 分类号: | E05B83/18;E05B81/04;E05F15/77;E05F15/6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解锁 关闭 高度 调节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及方法。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包括:操作模块、与操作模块连接的控制模块、以及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汽车尾门模块;所述操作模块包括开关控制模块和高度调节模块;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解锁/关闭指令发送至控制模块;所述高度调节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高度调节指令发送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解锁/关闭指令和高度调节指令,并向汽车尾门模块发送解锁/关闭请求、高度调节请求;所述汽车尾门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的解锁/关闭请求、高度调节请求,并控制汽车尾门的解锁/关闭及开启的高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联网的功能需求越来越显著。人们对汽车的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可以随时远程查看车辆的状态,更希望能够远程控制车辆。车主也希望用车的方式更便捷,更人性化。
现代汽车逐步在传统汽车上集成计算机、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成为了高科技的综合体,以此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现有技术中在具备无钥匙进入功能装置的电动尾门在更多的汽车上装备,可以使得用户在无需拿出钥匙的情况下,直接拉动尾门把手,或者按动尾门把手上的感应开关,实现尾门自动开启功能。在现有车型上,尾门自动开启系统一般采用安装开启开关的方法,开启开关通常位于外门把手处,通过识别用户开启尾门的需求,对钥匙进行有效性识别之后,尾门控制模块就可启动尾门自动开启功能。为了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也有车型将开启开关改成隐藏在外门把手内的传感器,使得用户只需轻轻将手伸入外门把手,即可启动尾门自动开启。
然而目前的电动尾门的开启是通过拖拉我们把手或安雅其中开关开启的;对于尾门开启高度的设置是通过长按后背箱或背门内饰板上的开关来调节开启高度,因此在调节设置前,就必须先打开背门,并不能在驾驶室里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客户的操作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实现了在驾驶室里开关尾门和调节开启高度的目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尾门解锁、关闭及高度调节的控制系统,包括:操作模块、与操作模块连接的控制模块、以及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汽车尾门模块;
所述操作模块包括开关控制模块和高度调节模块;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解锁/关闭指令发送至控制模块;所述高度调节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高度调节指令发送至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解锁/关闭指令和高度调节指令,并向汽车尾门模块发送解锁/关闭请求、高度调节请求;
所述汽车尾门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的解锁/关闭请求、高度调节请求,并控制汽车尾门的解锁/关闭及开启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汽车尾门模块包括尾门锁模块、尾门撑杆模块;
所述尾门锁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解锁/关闭请求,并控制汽车尾门的解锁/关闭;
所述尾门撑杆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的高度调节请求,并控制汽车尾门的开启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将汽车尾门的实时状态发送至操作模块。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模块安装于驾驶室内;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于汽车车尾后翼子板处。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模块与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相互通信;控制模块与汽车尾门模块通过CAN总线相互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00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