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型铝基流钢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16152.9 | 申请日: | 2019-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9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滕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恒泰鑫源精铸耐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00 | 分类号: | B22D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吕纪涛 |
| 地址: | 110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型 基流 | ||
本发明涉及合金冶炼设施领域,提供了一种超薄型铝基流钢槽,所述流钢槽的槽体壁厚为12~25mm,所述流钢槽的槽体为分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接钢槽、第一流钢槽、第二流钢槽和出钢槽;本发明提供的流钢槽槽体更加轻薄,由于壁厚和重量的大幅度减少,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又改变了槽体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更易于更换,从根本上减少了修补材料对合金溶液污染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冶炼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型铝基流钢槽。
背景技术
在真空感应炉中对合金冶炼结束,进行浇注时,由于冶炼炉中钢渣翻滚剧烈、混合严重,直接浇注不能满足对钢液纯净度的要求,同时由于设备空间的限制,必须先将钢液倒入流钢槽,经过静置和过滤后,再注入锭模。
流钢槽无论在普通金属熔炼过程,还是真空熔炼过程中都起到了运输合金溶液的作用;传统的流钢槽主要以黏土或其他耐火材料组成,并且是采用一次成型工艺制造,传统的流钢槽在制造初期就产生较大缺陷:内应力大,存在合模缝,结构不牢固等;传统的流钢槽在使用过程中受高温影响容易发生碎裂,其表层容易被剥离,内壁残留金属不易清理,溜运金属溶液过程中容易使金属(主要是高温合金)在熔炼过程中受到污染;另外,由于传统流钢槽结构单一,采用一次铸模成型,其质量较差、耐高温的程度较低,因而在实际应用当中使得熔炼生产的金属(主要是贵重金属如高温合金等)品质受到影响;
而如果需要提高流钢槽的质量和耐高温程度,则需要提高制造成本,导致投入接近甚至大于产出的不利情况发生,因而传统流钢槽急需在结构和工艺上进行改进;另外,传统的流钢槽不能用于真空熔炼工艺,在真空熔炼工艺下寿命低,容易对金属溶液产生污染。
专利CN205526168U公开了一种金属熔炼用流钢槽,包括槽型本体,槽型本体为从槽型本体内壁至外壁的逐层粘合的层状结构;槽型本体从内壁至外壁依次设置有耐火层、过渡层、加固层以及保护层。本专利通过改变流钢槽本体的层状结构,避免传统流钢槽一次成型制备时产生的内应力,结构更加牢固,耐高温程度更强。
上述流钢槽通过改变槽内壁的层状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流钢槽的内应力和耐高温的缺陷,使其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的合金熔炼工艺。但在钴铬镍基高温合金冶炼工序中,由于其浇注温度较高在1450~1570℃,浇注时间维持需要20分钟左右,在实际使用时,流钢槽在经历钴铬镍基高温合金溶液冲刷后,流钢槽会产生轻微的局部收缩,加剧流钢槽内部应力,使用数次后流钢槽会发生崩裂的问题,不得不进行修补或替换。
但由于上述流钢槽是一次铸模成型制备的,其整体结构不可拆卸,体积笨重相对复杂,在产品出现崩裂问题时,如果能够修补,修补材料由于是后补入,与槽体的结合不紧密,在合金溶液的冲刷下容易脱落产生污染风险,从而影响到钢液的质量;而不能修补的情况则需要更换流钢槽整体,不仅原材料消耗较大,造成浪费,新产品使用前的清理工作也花费较长时间,更换一组流钢槽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极大的降低了冶炼过程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型铝基流钢槽,将一体成型的流钢槽拆分成多个局部组件,不仅提高了制备流钢槽组件的成品率,在进行流钢槽修复时也可分段更换,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更进一步的通过分段形式解决槽体内应力缺陷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槽体厚度。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薄型铝基流钢槽,所述流钢槽的槽体壁厚为12~15mm,所述流钢槽的槽体为分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接钢槽、第一流钢槽、第二流钢槽和出钢槽。
优选地,所述接钢槽、第一流钢槽、第二流钢槽和出钢槽的连接方式为拼接或卡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钢槽包括缓冲区和直流区,所述缓冲区与直流区采用斜坡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直流区中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中设置有过滤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恒泰鑫源精铸耐材有限公司,未经沈阳恒泰鑫源精铸耐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61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