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核工程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1590.6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6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万霞;陈文超;黄凤洪;邓乾春;朱航志;蒋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54;C12N9/10;C12N15/70;C12P7/62;C12R1/19 |
代理公司: | 11138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吕耀萍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核工程菌株 乙酰化 甘油三酯 规模化生产 甘油二酯 连接产物 转化产物 复苏液 高纯度 浓缩液 转移酶 制备 制备方法和应用 卡那霉素抗性 生物技术领域 氨基酸序列 感受态细胞 固体培养基 摇床培养 载体连接 蛋白 合成 转入 细胞 基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核工程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原核工程菌株表达的蛋白为甘油二酯乙酰化转移酶,甘油二酯乙酰化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将DAcT基因与载体连接,得到连接产物;将连接产物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得到转化产物;将转化产物于37℃下200rpm摇床培养0.6~1h,得到复苏液;将复苏液离心,得到浓缩液;将浓缩液涂布在含卡那霉素抗性的固体培养基上,于37℃下培养8~12h。该原核工程菌株在25℃下培养24‑48h后,在细胞内合成高纯度的乙酰化甘油三酯,可以通过该原核工程菌株实现高纯度乙酰化甘油三酯的规模化生产。该制备方法能够获得原核工程菌株,为乙酰化甘油三酯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核工程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乙酰化甘油三酯是一种在sn-3端包含乙酰基团的特殊的甘油三酯。相较于常规的长链甘油三酯,乙酰化甘油三酯具有粘度低、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好的优点,因此乙酰化甘油三酯能够直接应用于柴油当中作为生物燃料。另外,源于sn-3端的酰基,乙酰化甘油三酯能够作为1,2-二乙酸甘油三酯的半合成产物,这一类脂类能够应用于食物的乳化剂,润滑油,PVC的增塑剂和其他塑料制品。
美国的Tam等人尝试用卫矛属(Euonymus)植物来源的乙酰化甘油三酯合成酶基因对亚麻荠(Camelina sativa)、大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得到重组酿酒酵母,利用该工程株合成乙酰化甘油三酯。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重组酿酒酵母菌除了合成乙酰化甘油三酯外,同时还会合成常规的甘油三酯,且合成的乙酰化甘油三酯仅为每克重组酿酒酵母菌干重的0.24%左右,占总甘油三酯重量的31%。若通过敲除重组酿酒酵母中合成常规的甘油三酯的编码基因后,虽能够使重组酿酒酵母菌只合成乙酰化甘油三酯,但同时生成的乙酰化甘油三酯仅为每克重组酿酒酵母菌干重的0.15%左右,且细胞生物量大幅减少。这极大的限制对乙酰化甘油三酯的提取与纯化,不利于乙酰化甘油三酯的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核工程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原核工程菌株能够单一的合成高纯度的乙酰化甘油三酯。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核工程菌株,所述原核工程菌株表达的蛋白为甘油二酯乙酰化转移酶,所述甘油二酯乙酰化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原核工程菌株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将EfDAcT基因与载体连接,得到连接产物;
将所述连接产物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得到转化产物;
将所述转化产物于37℃下发酵培养0.6~1h,得到复苏液;
将所述复苏液离心,得到浓缩液;
将所述浓缩液涂布在含壮观霉素抗性的固体培养基上,于37℃下摇床培养8~12h,得到所述原核工程菌株。
具体地,采用热击法将所述连接产物转入所述感受态细胞中。
具体地,所述热击法包括:将所述连接产物和所述感受态细胞混合后,置于冰上30~40min,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混合液置于42℃水浴锅中热击45s后,在冰上冷却2min,得到所述转化产物。
具体地,所述载体为pCDFDuet-1或pRSFDuet-1。
具体地,所述感受态细胞为普通的大肠杆菌BL21(DE3)的感受态细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15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