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1695.3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6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顾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育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12N15/29;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51250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沈成金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成都海***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干旱 发根农杆菌 诱导基因 玉米种子 吸胀 玉米 成熟玉米种子 筛选 分子检测 酒精消毒 菌液浸泡 抗旱效果 吸胀种子 遗传转化 玉米植株 培养基 植株 高产率 基因 侵染 发芽 光照 震荡 损伤 测量 转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耐干旱基因或耐干旱诱导基因的选择与培养;S2.测量成熟玉米种子的生理吸胀曲线,吸胀阶段用含有S1中的耐干旱基因或耐干旱诱导基因的菌液浸泡;S3.筛选出S2中玉米种子不发生损伤的最大吸胀种子;S4.对S3中筛选出的玉米种子用发根农杆菌震荡侵染19.5‑20小时至种子发芽;S5.选取发了芽的苗子,清除其上发根农杆菌,并对该苗子用酒精消毒后,转入培养基进行培养,同时在高温光照下培养5‑7d,获得耐干旱玉米植株;S6.对S5中获得植株进行分子检测。采用本发明能产出高产率的耐干旱玉米,且玉米抗旱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遗传转化领域,具体是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的生长需要水分的供应,干旱条件下,细胞液泡会发生质壁分离,最终导致植物死亡,同时,作物体内养分的运输需要水分协助运输,缺水会导致运输量减少,从而减低养分的有效性。而玉米减产会影响收成乃至影响人们的生活,故需要研发出一种耐干旱玉米,提高其耐旱性,即使在干旱的季节也能将玉米的产量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以至少达到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耐干旱玉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 耐干旱基因或耐干旱诱导基因的选择与培养;S2. 测量成熟玉米种子的生理吸胀曲线,吸胀阶段用含有S1中的耐干旱基因或耐干旱诱导基因的菌液浸泡;S3.筛选出S2中玉米种子不发生损伤的最大吸胀种子;S4.对S3中筛选出的玉米种子用发根农杆菌震荡侵染19.5-20小时至种子发芽;S5.选取发了芽的苗子,清除其上发根农杆菌,并对该苗子用酒精消毒后,转入培养基进行培养,同时在高温光照下培养5-7d,获得耐干旱玉米植株;S6.对S5中获得植株进行分子检测。
优选的,所述S1中,所述耐干旱诱导基因选择ZmBTF3b,所述干旱诱导表达基因ZmBTF3b编码蛋白含有169个氨基酸,具有新生多肽复合体保守结构域。
优选的,所述S2中,成熟玉米种子生理吸胀曲线的测量方法为取7份等量的成熟玉米种子,每隔4.5小时取一份浸泡到水中,分别浸泡0、4.5、9、13.5、18、22.5、27小时,记录玉米种子不发生损伤的吸胀停滞点为18-24小时,玉米种子吸胀的时间段为0-24小时。
优选的,所述S2中,吸胀阶段的菌液浸泡需要震荡,同时,S2步骤在25℃无光照条件下进行。
优选的,所述S3中筛选出的种子未发芽。
优选的,所述S4步骤在共培养基里进行,且S4步骤在25℃无光照条件下进行。
优选的,所述共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加入琼脂,且共培养基的pH为5.6-5.8。
优选的,所述MS培养基内添加有100mg/L的氯化钠。
优选的,所述S5步骤在温度为32-40℃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能产出高产率的耐干旱玉米,且玉米抗旱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
一种耐干旱玉米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 耐干旱基因或耐干旱诱导基因的选择与培养;所述耐干旱诱导基因选择ZmBTF3b,所述干旱诱导表达基因ZmBTF3b编码蛋白含有169个氨基酸,具有新生多肽复合体保守结构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育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育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1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